ㄧ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時光飛梭台灣森林的模樣 分享到Facebook
  台灣早期森林的干擾主要來自原住民利用焚耕方式種植農作物,這種方式雖然對部分天然林造成破壞,但因為面積小,分布零星,因此對於森林並沒有造成重大影響。但隨著漢人移民前來,台灣的低海拔森林逐漸受到大面積伐採與利用,西部平地林野逐漸被農地和草原取代,荷蘭治理時期以及明朝鄭成功來台更大規模開發台灣的森林資源,除為了民眾日常生活所需的薪炭材與建築用材外,大規模開發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具有經濟價值的樟腦資源,西南部平地與低山地林帶的森林因此大多 遭砍伐消失,所幸清朝政府對台灣施行封山和鎖國政策,嚴禁漢人任意入山伐木,才使得低海拔地區的森林有喘息更生的機會。 降低溫室效應廣植林木是其中的方法之一

  清朝晚年受到列強環伺,台灣的樟腦資源又成為列強矚目的焦點,然開發與破壞的區域受到原住民臧首的影響,受限在西部低海拔地區。直到日本治台後,台灣的 森林遭到大量的砍伐,隨著林道、森林鐵路與索道的闢建,伐採高山地區的林木難度大幅降低,珍貴的檜木資源隨即取代樟木成為砍伐的首要對象,當時,阿里山、太平山和八仙山三大林場為主要的伐木場所。
森林能有效減緩全球暖化速度
  光復早期的台灣,靠著日治時期的林業建設基礎,進一步的規劃整理森林,並加以擴充和經營,另外又增建林道與森林鐵道,使這些途徑在中央山脈形成網狀系統, 使得開採森林更為便利,得以有計畫大規模地開採林業資源。直至民國 78 年,林務局由國營事業改為公務機構,改變了台灣林業的角色和功能,經濟收入不再是林業經營的唯一目標,台灣的林業由此開始走向保育與永續經營的未來。

  近年全球氣候變遷劇烈,地球暖化導致氣候異常,而大氣中二氧化碳(CO2)濃度的增加,則是造成「溫室效應」的主要原因,如何降低CO2濃度以減緩氣候變遷的衝擊,已為世界各國所共同關注的議題與努力的目標,而愛護森林、廣植林木以吸存大氣CO2的環境適應方法,就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課題。

  森林能有效減緩全球暖化速度、涵養水源、保護土壤、提供人類及各種生物生存所需,農委會每年於3月舉辦的植樹月活動就是希望民眾,除了可用各種省電省水等措施達到減碳生活外,更可以積極種樹,為台灣山林儲備更大的減碳環保能量!

  農委會推動綠色造林計畫以來,99年完成5,537公頃,累計全國新植造林撫育面積達20,504公頃,相當於820座大安森林公園,平均每人增加8.91平方公尺的綠地面積,每年可吸收30萬公噸CO2,對於提昇整體環境品質有相當大的助益;100年則預定推動綠色造林計畫6,440公頃,累計新植造林撫育面積可達26,944公頃,相當於1,078座大安森林公園,平均每人增加11.71平方公尺的綠地面積,每年可吸收40萬公噸CO2。此外,對於以往全民造林地持續撫育37,000公頃,以維持造林成果。

  台灣的森林資源非常豐富,林相變化萬千,經過長年累月的人為開發及利用,但在政府推動森林永續經營的政策下,森林面積不減反增,本年度是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因此,以「攜手減碳 森日快樂」為植樹月的目標,除祝中華民國100年生日快樂,再則是寓意只要多種樹,生活在有森林綠意的環境裡,每天都會很快樂。

部份資料引用至 台灣的自然資源與生態資料庫-農林漁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