ㄧ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單元選單 綠色奇蹟 平地森林 農業臉譜 節氣與生活 精采活動
節氣與生活
戀戀林田山

「森坂」的年 ~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

  林田山林場(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的前身),依偎著中央山脈,萬里溪從旁悄悄流過,她是早期重要的林場之一,其依山傍水的環境,讓遠離家鄉的人們在此駐足而居;在伐木業繁華落盡之後,成為遺世獨立的小山城,讓林田山保有獨特的建築、歷史與人文風格,散發著迷人的懷舊風情。

昔日的課長宿舍:遊客服務中心
▲昔日的課長宿舍:遊客服務中心

記憶的年輪~林田山的歷史

  林田山,又稱為「森坂」,日語發音為「摩里沙卡」,意思是密布森林的山坡。日治時期晚期,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台灣興業株式會社」造紙原料供應不足,於是選擇東台灣林田山事業區的鐵杉及雲杉為造紙材料,並以此為基地開始伐木。

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入口
▲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入口

  林田山林場是一處雞犬相聞、族群融合的小山村。伐木高峰期曾住了五百多戶,人口多達二千餘人,但自民國 77 年不再生產木材之後,場內人口急遽外移,據統計目前全里僅剩 60 戶,人口一百五十多人。

  民國 87 年 1 月 1 日由已居住在此四、五十年的老員工及退休人員,懷著對這塊土地的濃厚情感,成立文史工作室; 90 年 10 月成立花蓮縣林田山林業文化協進會,以保存林業歷史及凝聚已散居各地的「林田山人」,更希望第二代可以在此延續林業歷史。

俯瞰林田山日式房舍
▲俯瞰林田山日式房舍

  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於民國 90 年 6 月規劃完成「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保存園區的林業歷史與特殊的文化;逐年整修鐵道、展示館、中山堂、遊客服務中心、場長宿舍、木雕館等,使林田山成為東部地區林業歷史與文化保存最完善的地方。

東台灣最早的戲院~中山堂

  中山堂,為林場員工與居民之精神寄託所在,建於民國 43 年,面積約 140 坪,其建材取自林場自產之一級針葉樹-臺灣扁柏,以人字樑木構工法構築,設有表演台,座椅亦是檜木製成具靠背之長椅,並依序漸高,讓坐後排的人也可以有良好的觀賞視野。

中山堂外觀
▲中山堂外觀

中山堂內之舞台、長椅
▲中山堂內之舞台、長椅

  中山堂的落成,歸功於時任場長的王曉林先生,王場長覺得林場的員工及眷屬日增,交誼廳已不敷使用,因此集資籌建一個大型的禮堂,做為集會活動的場所,舉凡慶祝會、畢業典禮、遊藝會、戲劇表演等大型活動,都在中山堂舉辦。當時林場員工亦善用場地,利用公餘之暇組織樂團、話劇社等,精湛的表演深獲好評,還獲邀到其他單位公演。

  民國五十年,林田山所隸屬的中興紙業公司,提撥營業額的千分之三作為職工福利金,林場分得 30 萬元,並用其中的 20 萬元購置日製電影放映機兩部,當下堪稱東部最新的放映機。自此,中山堂多了電影播放的功能,唯一與電影院不同的是,這裡不用收費,每當林場辦公廳的公佈欄張貼出粉紅色的通告單,就表示中山堂晚上有免費電影可以觀賞。只是,歷經歲月和颱風的摧殘,以及林場伐木事業的結束,中山堂風采不再,到民國 90 年時已部分腐朽、傾圮。

  由於這棟象徵林田山林場伐木事業高峰的建築物,在臺灣林業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更基於保存文化資產,林務局於是著手展開復建工程;復建過程完全依照歷史建築保存技術辦理,尚可使用部分木料保留,依傳統工法以榫接及鐵件輔助接合方式處理,新料則仍選用台灣針一級檜木,用在內部牆面,及外牆魚鱗板。此外,翻新屋頂瓦片,保留原建築人字樑結構,並特地將天花板拆除,讓遊客可以一目了然;窗戶和柱子也是舊料重新刨光整理再利用,只要靠近仔細瞧一瞧,仍然可以找到原釘孔、接榫、舊油漆痕、白蟻曾蛀食的痕跡。

  當年放映電影的老式放映機,放置在中山堂內陳列,不僅復古,更令年輕一輩的遊客覺得新奇,亦令許多中年以上的遊客覺得舊情綿綿。

林田山風火輪~鐵道

  早期林田山林場使用「木馬路」作為運輸原木交通設施,所謂的木馬路,就是沿著伐木基地到山下土場(木材集運場)所開闢的運材小徑;但是比較方便、快捷的運材設施,則是索道與鐵路。

鐵道一隅
▲鐵道一隅

  昭和十四年 ( 西元 1939 年 ),日資的台灣興業株式會社在獲得採伐權後,便開築萬森線 ( 長度 2,611 公尺 )、溫泉線 ( 長度 4,180.5 公尺 )、大觀線 ( 長度 10,350 公尺 ) 及部分高嶺線之運材鐵道,也成為林場居民與外界重要的聯絡通道。

綿延的鐵道是早期運送工人及木材的主要道路
▲綿延的鐵道是早期運送工人及木材的主要道路

  民國 50 年,編號 101 林班結束作業,場方另覓伐木區,自海拔 2,620 公尺的高登,修築長達 34 公里的新高鐵路,這條鐵路一直到民國 60 年 4 月完工,是林田山林場投資的最大工程。接連各個伐木區的鐵道大多架設於蜿蜒山壁間,懸空的棧道式或橋樑式設計比例很高,架設時多半使用現今台灣森林越來越少見的針葉一級木,為了節省燃油,常嘗試上山時用蹦蹦車在前方拉曳,下山便自由溜放。直至民國 72 年林田山林道完成,卡車取代火車成為最快捷的運輸工具,森林鐵道便漸漸退居舞台之後了。

先民的生活~林業文物展示館

  林田山林場是台灣早期因伐木而形成的村落,也是台灣林業開發史上重要的據點,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有鑒於參訪遊客日增,展示空間狹隘,於是將閒置的材料倉庫予以整建成為現在的「林田山林業文物展示館」。林業文物展示館保存了各式各樣林田山早期的歷史文物,例如伐木器具、消防設備、測量工程及林場日常生活用品等,並配合圖片及文字說明,讓遊客了解伐木時期林田山的居民生活方式,和林場作業的情形,對林田山林業有更深入的認識。

林業文物展示館外觀
▲林業文物展示館外觀

先民的生活器具-打火車
▲先民的生活器具-打火車

木雕二館外觀
▲木雕二館外觀

94年木雕創作比賽獲獎作品
▲ 94年木雕創作比賽獲獎作品

身歷其境~林場懷舊館

  為了讓民眾更貼近林場員工的生活點滴,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於 98 年起著手將舊歷史建物-交誼廳,依原貌整修成「林場懷舊館」,並於 99 年 11 月落成,為東部首創聲影展覽館,來一趟參訪可以將林田山林場發展歷程盡收眼前。

園區全區立體模型
▲園區全區立體模型

透過影像、聲音及燈光的變化,帶領民眾進入先民的生活
▲透過影像、聲音及燈光的變化,帶領民眾進入先民的生活

結語

  「林田山林場」是座極具歷史意義與林業文化的園區,來一趟「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不僅可以感受濃濃的日式建築氣息,更能感受當年林場員工與居民的生活,絕對讓您不枉此行!

【文章由林務局林政管理組推廣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