ㄧ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清明、穀雨 分享到Facebook

  《曆書》有云:「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春分」節氣後的第十五天為「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約在每年國曆的4月4日或5日;此時天氣漸暖,雨量漸多,花草樹木都開始萌芽、蓬勃生長,農夫也趕緊培土插秧、播種,大地呈現一片清新明亮、欣欣向榮的景象,因此,「清明」對於古時的農業生產而言,是相當重要的節氣之一。

  儘管清明時節多半因為吹著溫暖的東南風,而讓人感覺神清氣爽,但同時也會帶來豐沛的雨水,影響作物的生長,因此,在田裡耕作的農夫們也就需要特別注意作物的生長情形。俗諺說「清明曬死柳,三稞麥子打一斗」,就是說明如果清明當天是大晴天,當年的麥子就會豐收;又說「清明風若從南起,預報田禾大有收」,則表示清明日若吹的是南風,稻作就會豐收,而如果吹北風,則可能會歉收。此外,由於這個時節也因為還沒有完全脫離東北季風之故,有時還會有冷鋒過境,氣溫變化很大,因此常常可以見到有人白天穿著涼快的春裝出門,卻沒想到晚上天氣變冷,馬上就受寒著涼了,所以才會有「三月初,寒死少年家」這麼一句俗諺。

清明當天若是大晴天,當年的麥子就會豐收

▲清明當天若是大晴天,當年所種的麥子就會豐收

  「清明」,也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放假的節氣,即為大家所熟知的清明節。由於這個時節的氣候剛好,郊外呈現生機勃勃的景象,非常適合出外郊遊、踏青,因此古人會趁著春遊踏青之時,順便到祖先的墓前祭祀,並清理環境,便有了「掃墓」的傳統習俗,而這項傳統習俗,直到了明代中期,才被正式下令成為「掃墓日」,也就成為今日「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節除了掃墓祭祖、慎終追遠,清明前後,人們也常以麵粉做成的薄潤餅皮,包著豆芽菜、紅蘿蔔絲、肉絲、筍絲、豆干絲等餡料,再灑上花生粉,然後捲成圓筒狀食用;清明時節,吃潤餅、吃春捲,遂也成為相當受到人們喜愛的另一項飲食習俗!

吃潤餅、春捲,是清明節的一項飲食習俗!(本圖由百壽芽菜農場提供)

▲吃潤餅、春捲,是清明節的一項飲食習俗!(本圖由百壽芽菜農場提供)

  時序到了國曆四月中旬的20、21日,進入四月的另一個節氣,也是春天的最後一個節氣—「穀雨」。每到這個節氣,台灣地區的雨量就會變得非常豐沛,加上農夫們剛好忙完春耕,正是田裡的秧苗需要豐富雨水滋養的時候,因此,適時的雨水對於農作物而言相當重要,所謂「雨生百穀」、「清明要明,穀雨要雨」,足見「榖雨」這個節氣對農民的重要性。

  農諺云「清明芋,穀雨薑」,清明是種植香甜芋頭的好時機,而穀雨則是種植生薑的適當時節,穀雨的雨水豐富,有利各種作物的生長,也讓農業生產工作進入繁忙的時期,像是桑樹開始冒出青翠的綠葉,養蠶人家要忙著採桑養蠶;此時也正逢梅子採收的時節,採收後的梅子會被製成如梅酒、梅茶和蜜餞等可口的加工品;茶農也忙著採收新芽,製作一年之中品質最好的春茶!

穀雨時節正適逢梅子採收

▲穀雨時節正適逢梅子採收

  暮春四月也正是油桐花盛開的時節,山邊林間到處開滿雪白的桐花,把樹梢、山頭點綴得十分漂亮,每逢這個時節,人們也會趁著氣候宜人的時候,外出觀賞盛開的白色桐花。

四月是油桐花盛開時節

▲四月是油桐花盛開時節

  而同樣延續著清明時節的氣溫變化差異,這個時節的氣候也是時晴時雨,時冷時熱,讓人捉摸不定,所謂俗諺説的「清明穀雨,凍死老鼠」以及「清明穀雨,寒死虎母」,就是在說明這個時節的氣候雖然和煦,但是仍會乍冷乍寒,人們必須要注意穿著,以免受寒生病。

  另外,在這個時節還有一項重要的民俗活動—「迎媽祖」;每年一到這個時候,為了慶祝媽祖的生日,台灣各地都會舉辦媽祖繞境、迎神和進香等慶典活動,其中尤以大甲鎮瀾宮的媽祖繞境活動最為盛大,每年都會吸引許多虔誠的信眾前往一睹這個著名的宗教活動,同時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