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農業故事館 臺灣農業故事館

:::
同專題其他文章
文創巧藝 農村新商機 農業素材 巧手創作 巧藝推手 農村手作fashion秀 農村婦女二三事
分享至 line line

巧藝推手

如毛筆楷書般工整又漂亮的「農村婦女巧藝」六個大字,是由台中市台中地區農會家政班媽媽們親手染製 牆上掛著台中市台中地區農會家政班媽媽們,以麻芛染染出的「農村婦女巧藝」布條,布條上如毛筆楷書字體般漂亮又工整的六個大字,任人看了也很難想像,她們的作品曾在巧藝作品篩選會上最不被看好,但卻在成果展裡獲得全數評審青睞的,這除了歸功於家政班員的共同努力,投入家政指導員工作已近 40 年歲月,近日榮升課長的陳秀蓉也功不可沒。

獨具慧眼,與班員患難與共 還要吃苦當吃補

 早在民國 97 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推展農村婦女巧藝之前,陳秀蓉就已經在思考要將家政班的婦女研習課程融入地方的農業特色,找來找去,也只有「麻芛」最具代表,恰巧那時三峽的藍染蔚為風潮,植物染開始流行,她領頭帶著家政班員一頭栽進麻芛染的世界。

近日榮升課長的陳秀蓉(左)秀出班員的麻芛染織作品(洪翠蓮攝影) 麻芛從每年 3 、 4 月時開始盛產,要染布也從那時開始,夏天染布還真不是普通地辛苦,她和家政班的婆婆媽媽一起學習、一起動手做,從熬煮麻芛、萃取汁液開始,熱到汗流浹背也不會偷懶躲到冷氣房裡。染布失敗時,她跟著班員一起沮喪;發現新的染布效果時,她也跟班員一樣興奮;當班員做出興趣,開始把福木、九重葛、櫻花等植物都拿來試驗染布時,陳秀蓉忙著找老師,再開始教班員織布,因為她要為台中市這個麻芛染找出不同於其他植物染的路。

 事實證明陳秀蓉的策略完全正確,因為麻本來就可以編織,麻芛可以做成小吃、糕餅外,現在又可以染布—把麻先用麻芛染汁染過再織成布,保證全台僅此一家、別無分號!如今,台中市台中地區農會的麻芛染婦女巧藝結合了染布、織布、拼布,走出了一片天;而陳秀蓉也和那些一起奮鬥 10 年的家政班成員變成了姊妹淘,幾乎沒有人退出,反而有更多的人不畏辛苦,想要加入她們的行列。提起繁忙的家政班督導工作,陳秀蓉一直認為工作再多也是自己「份內的事」,因為她本來的興趣就是家政,所以即使工作得再晚,她也不以為苦。

扮演母雞帶小雞的角色 積極爭取任何機會

許淑雲督導員(右)向專家學者介紹新竹市的「風」系列巧藝作品(洪翠蓮攝影)  作為家政督導員除了完全地投入奉獻,她們也要是家政媽媽的帶頭者,就像母雞帶小雞般,帶著家政媽媽到處去學習、去展示自己的巧藝作品,更要有母雞媽媽永不放棄的毅力。

  以新竹市農會的農村婦女巧藝為例,曾一度面臨班員沮喪退出的窘境,但是,督指導員許淑雲卻抱著寧缺勿濫的態度,找到理念相同的班員,做出了具有新竹市「風城」特色的主題系列巧藝作品。許淑雲在日前農村婦女巧藝記者會當天, 1 部車載著 7 個人往台中出發,只為了讓班員有觀摩學習的機會。因為身兼督導員和指導員,許淑雲要面對新竹市內 10 個家政班,而每個班每個月都要開班會, 1 年下來要開 120 次會議,加上每班班會都希望她能夠列席參加提供意見,讓她幾乎忙得像陀螺般轉個不停,但只要有適合的活動可以讓班員的作品亮相,或者可以讓班員觀摩,她仍然不辭辛勞地犧牲自己的休假拉著班員前去。

小巧別緻的風衣飾品  此外,新竹市農會的前身是由新竹市和香山鄉農會合併,也就是都會與農村的結合,這又使得許淑雲在推展農村婦女巧藝上很難取捨,她努力要運用鄉村的素材,卻也不能割捨新竹「市」的特色,所以之前幾度在農委會開會時,只見她擺了滿桌子班員們的成果做介紹,又是荔枝乾果,又是茶花彩繪,還有風衣飾品等,每一件她都想介紹給大家認識。最後「風城」主題獲得青睞,她仍維持一貫的不放棄,除了領著班員做「風」的主題系列巧藝外,還繼續督導荔枝乾果及茶花的巧藝,希望能在未來把更多新竹市農特產品融進巧藝作品裡。今年初,她領了一票娘子軍在百大精品會場販賣巧藝作品,大家都賣得超有成就感的,當初留下來的媽媽們,總算明白為何而戰了。

絞盡腦汁找師資、設計課程 充當家政媽媽的加油站

資深班員陳麗姿(左)教其他班員如何將種籽串珠(本圖由台東縣農會提供) 就憑著一股對農業、對家政的熱情,每位家政班督導員想方設法地為農村婦女找出轉型之路,後山的台東縣農業資源豐富,但是師資相當貧乏,要找出農村巧藝的材料不難,卻難在沒有老師可以教!

 台東縣農會家政班督導員楊素幸為了推展婦女巧藝運用自然素材,初期辦了 4 場研習會,卻請了 3 位不同的老師來教班員認識自然素材與運用,「沒辦法!」她表示透過關係才找到南投 1 名老師願意到後山來,其他只能找現有的或有相關經驗的班員來教課,研習活動反應相當熱烈,她打鐵趁熱舉辦自然素材比賽,一把用釋迦乾果做成的新娘捧花讓每個人眼睛為之一亮,原來台東縣的婆婆媽媽這麼會利用隨手可得的素材,做出創意十足的作品來。

  柚子果肉的膜可以拿來做人造花、薏苡的種籽可以串成珠鍊、月桃葉可以編織、樹枝的枝藤可以繞出一盞吊燈、檳榔葉鞘竟然可以做出皮雕般的藝品,楊素幸一邊鼓勵班員們儘量利用身邊的素材創作,一邊找各種資源,她找了農校、農業改良場、網路…,希望讓班員有充實自我的機會。只是,班員過得很充實,楊素幸督導員卻是幾乎每天加班,因為「農村巧藝」僅是農村輔導計畫裡的其中一項小計畫而已,還有其他各項大大小小的計畫等著她去籌備。

家政督導員 推出農村媽媽無限創意

楊素幸督導員參加農村巧藝會議,身上戴的項鍊、耳環、手鍊全都是自家班員的巧藝作品(洪翠蓮攝影)  目前全台各地農會家政班班數已達 4966 個,班員人數逾 12 萬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輔導處家政推廣教育工作從早期家庭改善及簡易縫紉為重點,到近年著重終身學習與預防醫學、輔導農村婦女開創副業計畫、田媽媽輔導經營計畫,以及創造農村婦女就業機會等,使農家婦女成為改善農村生活與經濟的重要支柱,大大提升了社經地位。而每個輔導計畫裡,若沒有各農會家政班督導員、輔導員的熱情投入、無私付出,就不會有今天裴然的成果。

 日前農村婦女巧藝成果發表上,台中的麻芛染、新竹的風系列主題商品、台東的自然素材等,無一不讓人驚豔!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農村婦女巧藝從無到有,再進階到可以上市,也絕非偶然,若沒有各縣市農會的家政班督導員、指導員的參與推動,也不會發掘原來農村婦女竟是這般多才多藝,能夠把各縣市的農特產品透過巧手,變成一件件令人驚豔的精品!

其他推薦文章
開放的教養藝術 第三代花卉青農更勝於藍──美勝園
充電再出發,農業知識任你學
圓夢新管道—農民學院 開創農業3.0
好好吃飯 從小教起
田媽媽的懷念好滋味
不分老中青,一起打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