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農業故事館 臺灣農業故事館

:::
同專題其他文章
揭開現代農民多元面貌 瞧!轉變中的農民 歸鄉,一種新生活型態 不分老中青,一起打拚 讓我們在國際發光 耕耘心中一畝夢田 好站連結
分享至 line line

歸鄉,一種新生活型態

活力農民   根據農業全球資訊網對都會人所進行的一項網路調查結果顯示,高達73%的受訪者曾有過「自己擁有一塊地,實現親近土地、享受田園樂趣」的夢想,其中更有25%的人經常思考此夢想,顯示都會人口中懷抱田園夢著實不少。對照農委會95年起推動的漂鳥、園丁等計畫獲得社會熱烈回響,新一波青年回歸鄉土的風潮正方興未艾,與調查結果不謀而合。

  這是95年12月27日至96年1月10日,來自全臺共2622名網友共同參與的調查。

  此外,受訪者中有52%的人表示,偶爾會有「放下目前的工作,搬到鄉下去生活」的夢想,經常有此念頭者也占受訪者的17%。

活力農民   參與調查的網友中,71.8%是家中沒有務農的,且有91.4%的人表示家中主要經濟來源與農業生產無關者。與務農無直接關係,對農民的印象來自何處?調查指出,受訪者表示對現在農民的印象,78%來自於電視及平面媒體的報導,38%和32%分別來自網路資料和參與相關推廣活動。

  事實上,農委會的漂鳥計畫推出後,報名者超乎預期。以漂鳥營隊為例,95年度原規劃提供840個名額,結果報名者高達1500人;園丁計畫原只提供40個名額,最後有720人參與該計畫。另外,受農委會委託,由政治大學企管系針對95年漂鳥學員所做的滿意度調查結果也指出,參與漂鳥營的動機上,44%是抱著體驗看看的動機,29%是轉行前的準備。

  為何如此多的人想要擁抱田園,親炙土地。農業全球資訊網這次的網路民調指出,愈來愈多人回鄉從事農業的理由中,首要因素是回歸自然,體驗田園生活,占受訪者的74%,其次的原因則是厭倦都會生活,占53%,以及尋找心靈寄託,占45%。

青年回歸土地   對於青年渴望回歸土地的現象,臺大農推系教授蕭崑杉表示,臺灣70-80年代曾有過一波青年歸鄉的風潮,但當年歸鄉的人多半是認同都市生活和文化,回鄉是為要引進新觀念和技術從事農業生產,著重生產經濟面。但90年代以後迄今的青年歸鄉風潮,則是帶著批判都市生活的理念回歸土地,想要回鄉村重新建構生活的價值,是一種生活模式的再建構,其動機是想要創造優質的生活產業,核心關鍵是移動的問題,不只是農業生產的問題,偏向文化和休閒產業,與70年代的歸鄉潮有很大的不同。

  他認為,迄今為止,90年代後的新一代青年歸鄉人數還是很少,10年以來占廣義農業人口的比例恐怕連1%都不到。但在多元化社會的發展下,農業也會朝向多元化的風貌發展,許多人從農不再只是從工商業經濟的角度出發,而是朝向文化和休閒產業發展,這是一種趨勢。

年輕人回歸農村   近年來投入回流從農青年研究的臺東大學副教授陳美芬指出,從對土地與環境的影響來看,歸農已成為一種新型的生活美學,吸引不少都會白領階級和青年加入,而這批人回歸鄉土則喚醒社區的意識和文化,形成一種新的農業價值。她說,青年農民擅用行銷手法,創造高附加價值的農業經濟,使得務農變得較以往有尊嚴,這樣的正面作用又再吸引更多人回歸鄉村,帶動新的移民風潮。

  中興大學助理教授張淑君則認為,過去農村因人口和人才嚴重外流,農村漸喪失原有文化內涵,農業文化和精神無法傳承。年輕人回歸農村則可以將原本所學的知識和創意巧思帶入農村,產生新的農村文化,形塑農村環境的新風貌。這樣除了能讓原有農村居民能有傳承農村文化的機會外,也能更重視農村的生活文化,對臺灣農業來說是一種提升。

其他推薦文章
充電再出發,農業知識任你學
圓夢新管道—農民學院 開創農業3.0
不分老中青,一起打拚
田媽媽的懷念好滋味
魅力漁鄉~永續海洋
農村遊學相揪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