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農業故事館 臺灣農業故事館

:::
同專題其他文章
在農業中,看見生態之美 公平貿易,守護生態也照顧農人 坪林茶園與臺北樹蛙 田裡有腳印.讓農業與生態共存 薑心比心的有機農法 遺失的美好.水田生態 友善環境,找回消失的蜜蜂
分享至 line line

遺失的美好.水田生態

大田鱉護卵(觀察家提供)

  生物與環境相互依存於地球,人類不斷改變其組成導致生態及生物生存空間遭受威脅。現今農業仍存有改進空間,發展過程為降低成本和增加產量,用藥變成一種習慣,而不當的施用或廢棄物未妥善處理、土壤流失等,都會造成環境的破壞,又分別經由空氣、水體、土壤等媒介直接或間接地進入我們身體,更導致生態環境發生改變。

  因此我們必須思考如何創造一個順應大自然的永續農業,並以不影響土地與環境方式找出一種生態設計,達到永續利用的發展模式。

田鱉米收成-阿伯阿嬸(觀察家提供)

  2012年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簡稱觀察家)在通霄淺山進行高速公路監測計劃,經過77歲劉定峯阿伯的池塘時,意外發現幾近消失的昆蟲類的猛禽,也是環境指標生物的「印度大田鱉」。

  印度大田鱉又名水知了、鉗蝽、鱉蝽,臺語叫「水哮」,客家話叫「水剪」,牠們曾經普遍分布於臺灣低海拔的平靜水域,直到50年代,還是水田內常見的昆蟲。由於棲地的破壞,包括水田逐漸休耕、開發、混凝土化、農藥濫用、水汙染、光害、食物來源匱乏和外來種侵入等,使其族群逐漸減少,甚至瀕臨滅絕。

谷津田示意-田鱉田

  

  經過觀察家與劉定峯夫婦溝通後,劉老伯決定以照顧兒孫的心情守護大田鱉,隔年在與他們契作的支持下,放棄原本使用的化肥與除草劑,改為友善耕作,並製作KKF菌,種出了友善耕作的生態米。觀察家還在水田內觀察到蝌蚪、龍蝨、紅娘華、蜘蛛、螳螂、蜻蜓、蝴蝶、石虎等動物,更發現大田鱉在稻梗上產卵,雄蟲正在下方保護牠們,讓阿伯一家人決心效法大田鱉,守護起自己稻田,當起真正的田鱉伯。

 

  阿伯的水田環境相似日本的谷津田(yatsuda),是一種淺山丘陵所開闢的水梯田,歷史悠久,這種環境具有多樣性的棲地:如水田、埤塘、水路、森林、旱地、聚落等,所以能形成豐富的生態系。

谷津田示意-水池(觀察家提供)

  谷津田與今日受到重視的里山相似,兩者都有聚落、有山、有水和生產,這個環境可以養活人類及多樣的生物,居民與周遭自然的資源可以相互依賴與共存。

  里山(Satoyama)指的是環繞在村落(里)周圍的山、林和草原(山),其包含社區、森林和農業鑲嵌的混合地景(landscape);「里山倡議」希望維繫生物多樣性的原則下,實現社會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想,在開發社會經濟活動時,維持適當自然環境,可以塑造人類與自然的正面關係,因此提倡透過和諧相處的「生產-生活-生態地景」模式,達到環境永續利用。

田鱉田旁的竹雞一家(觀察家提供)

  

  觀察家負責人黃于玻強調,我們不在乎付出的成本,因為守護住這塊谷津田所創造出的價值,遠大於稻米販售的價格,不管是在保護大田鱉、生活品質或是公司向心力上,都讓我們絕對不會放棄這片田鱉米。

  農業發展與環境生態息息相關,友善耕作的方式不僅可以生產我們所需要的糧食,更可以達到保護物種、環境和復育生態功能。

  期待農業與生態共生的友善概念,能從這座谷津田出發,並透過推廣、教育和支持,讓友善耕作都能在遍地開花,讓我們一起愛護土地,讓臺灣重新重視生態多樣性的價值,達成真正友善環境的永續農業發展。

 
其他推薦文章
無毒農業島最佳藍本─花蓮無毒農業
農村遊學相揪夥
田媽媽的懷念好滋味
不分老中青,一起打拚
充電再出發,農業知識任你學
農忙時不慌張,農業季節工調度系統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