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農業故事館 臺灣農業故事館

:::
同專題其他文章
文創巧藝 農村新商機 農業素材 巧手創作 巧藝推手 農村手作fashion秀 農村婦女二三事
分享至 line line

文創巧藝 農村新商機

傳統的春仔花背後除了有濃濃的文化故事,現在也能打破舊有的形式,變成手工精細的胸針飾品  自古以來,勤儉的台灣農村婦女就會幫忙下田、做手工藝貼補家用,即使時至今日,她們依然是家庭經濟的重要掌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自民國 45 年開始,就在全國農村陸續推動家政教育工作, 50 幾年來,農委會輔導處的業務重點從早期的家庭與環境衛生教育,到目前的農村婦女創業、高齡照顧和居家健康管理,以及最近晉身精品的農村巧藝,見證了台灣農村由傳統至現代的轉型。在各農會家政指導員及班員的共同努力下,漸漸有了成果,讓農村婦女活出尊嚴與活力,其中的農村巧藝政策更在最近引爆話題,它變成除了田媽媽之外另一個可以讓農村婦女創業的新商機。

 究竟這個政策在農村激盪出什麼樣的文化火花?延伸出怎樣的無限商機?輔導處處長曹紹徽接手此份工作 2 年半來,看到了令她驚豔的農村巧藝轉變(以下以第一人稱?述)。

農村故事很有濃濃文化味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輔導處處長曹紹徽  台灣農村本身是很有文化的,只是農村裡的人認為這是生活裡很自然的一面,並不知道如何去展現它,但如果可以多一些故事表述,文化的味道就很濃了。政府其實很早就開始推廣農村巧藝,因為早期農家生活辛苦、經濟拮据,那時農會家政班的成立主要是為了教導農村婦女做家庭用品,有助於降低家庭開銷;到了 50 、 60 年代,家庭工廠興起,家政班婦女的角色變成家庭工廠的一員,走向工業化分工,許多媽媽們也因此有了賺外快的機會。

 之後台灣社會愈來愈富裕,農村媽媽們已經比較少做手工賺錢,於是家政班巧藝類的輔導重點轉向以休閒娛樂為主,插花、拼布、國畫、烹飪…,媽媽們依照自己的興趣學習手工藝,偶爾舉辦成果展示,結果我們發現,這些婆婆媽媽的手工藝作品相當具有當地特色、產業背景,還蠻有味道的!恰巧近來吹起一股文創風,文創蘊藏無限商機,我們便想到借助農村媽媽的巧藝,展現農村文化特色,同時開發新的農村商機。

 由於台灣農業也正好轉型升級中,從生產加工一路進階到農村旅遊,與一般觀光旅遊不同,農村旅遊相當突顯在地的文化特色,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順勢推展建構農村手工藝創新加值計畫,希望把媽媽們本來只要做給自己高興的手工藝,加以轉化成具有農村特色的商品。

手作風興起 婆婆媽媽動動腦

 因為手作獨一無二,絕不會發生撞包、撞衫之類的糗事,在近年來工業機械化的高度發展下,大家反而開始喜歡手工做的東西,讓農村巧藝更有機會發展。所以大概在這一、兩年,我們加強輔導農村婦女朝更精緻化的手藝商品發展,力求作品的變化度要更豐富。不過問題來了,這些手工藝品是農村媽媽平時自己做高興的,對於要如何去說故事、介紹產品的特色,沒人知道;而且價格該怎麼訂定?成本與定價之間該如何拿捏?怎麼量產?接到一筆大訂單時如何在短時間內出貨?這些都是她們面臨到商品化後必須解決的問題。

農村媽媽的巧手創意商品不僅別緻,還能傳達在地產業的故事與文化,圖為台中地區農會的各式麻芛染產品  今年我們先重點式地選定幾個較有發展潛力、技藝已經成熟的農會家政班,邀請專家學者輔導:如何降低成本、如何商品化、如何表述故事、如何提高產量等,希望媽媽們學到「 know how 」,所以不會直接告訴她們「怎麼做」,而是刺激她們去動動腦。以彰化縣農會的「春仔花」為例, 1 個人做 1 支春仔花要花上半天,如果接到 100 個訂單,總不能拖個幾十天才交貨吧?所以她們想出了分工方式,就像工廠的生產線一樣,做出各式零件,最後再整合,速度就夠快。

 去年在百大精品展上,農委會特別撥出一塊場地,讓各縣市農會巧藝班進駐販售產品,剛開始各農會的媽媽很害羞,但 3 天半的展期下來,她們已經會主動跟客人介紹產品背後所蘊含的故事和過程,像是台中地區農會的麻芛染,麻芛代表的文化面、產業面等,講述之後,客人購買的意願提高很多,讓那些家政班媽媽高興不已!高興的不只是賣出了商品,而是有機會發掘自己內在竟然有介紹產品推銷的能力,這就是推展農村巧藝的重點-不在產品本身,而在於讓媽媽們發現自身的潛力,讓她們藉由做巧藝產品找到自信、找到自己做這件事情的價值。

 其實輔導處本身著重在婦權的改善、婦女地位的提升,以及挖掘婦女潛在能力,我們覺得與其教條式地輔導,效果有限,不如透過類似巧藝的推展,讓媽媽們找到自信和能力,一群婆婆媽媽聚在一起做手工藝,可以交換心得,甚至可以談談自己的家庭、生活,它成為一種抒發管道,也讓很多沒有職業的傳統婦女找到自己的朋友、社交,擴大生活圈。

用心做巧藝 自信又快樂

過去農村媽媽做自己高興的手工藝品,而今發揮巧思加上當地特色,就是一項獨一無二的農村特色商品,圖為台東縣農會的種籽吊飾  只是,巧藝的路要走向更寬廣長遠,回歸到與農業相關、和文化結合是必然的,因為農村婦女手藝絕對比不上專業師父,如沒有文化特色,在別人眼裡也不過是手做的包包而已。巧藝作品要在市場上有競爭力,農村文化的故事就必須在作品上表達出來;目前輔導處也推廣農村旅遊,大家到農村吃喝在地農產,還可以買農村在地的文創產品,把吃喝玩買整個旅遊貫入農村特色,讓民眾對農業的印象不再只是一顆西瓜,而是農村體驗結合精緻有特色的農村手作文創產品。

 這次選出來的巧藝作品讓大家相當驚豔,我自己 2 年半前剛接任,看到那時彰化縣農會的春仔花枝梗粗、固定方式不佳,但在去年已經有了精巧性的改善,今年在台中的全國農村婦女巧藝新品發表會上,她們做出來的春仔花花蕊細緻度更是沒話說,整體水準上升到精品級,實在很感動。希望已經接受輔導的農會可以發掘更多婦女的技能、在地的特色,在技藝上更精進;而還沒接受輔導的農會能受到激勵,也願意投入這個工作,努力發展一鄉一特色,只要專精一樣就夠了,就像台東縣農會的種籽自然素材,不限定做項鍊、耳環、手鍊,也可以做種籽拼畫…。農村巧藝將來的發展要看大家的創意,我們會持續找專家學者給予農村婦女新的刺激、新的觀念,也會找各種可能的曝光機會,但在婆婆媽媽的腦海裡,巧藝裡的文化一定要隨時創新,不能變成一潭死水。春仔花產品剛開始很新鮮,但如果沒有加上創意,看久了就像故事聽久了不稀奇,而創意也要不停地加進作品裡,借助團隊力量,大家腦力激盪才能碰撞出更多火花。

101年巧藝新品發表會後,農委會主委陳保基(中)、曹處長與台東縣農會家政班督導員合影  這一路看下來,對於媽媽們用心做出這些巧藝的東西,學會如何展現自己的特色,以及從中得到的成就感,這是讓我感覺到這個計畫最有價值的地方。商品賣出去多少錢是其次,最重要的是,經由這樣的計畫輔導農村婦女成長,讓她們活得更健康、更快樂,直接影響到的是她的小孩和家庭。目前農村巧藝的作品已經在台灣手工業推廣中心展售,有許多國內外遊客選購,農委會主委陳保基更希望有一天農村巧藝能進軍故宮博物院,我們輔導處會再努力拓點,這個計畫會一直持續下去,希望持續帶給家政班的媽媽們健康、快樂、自信的生活。

(口述/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輔導處處長曹紹徽、採訪整理/洪翠蓮)

其他推薦文章
開放的教養藝術 第三代花卉青農更勝於藍──美勝園
無毒農業島最佳藍本─花蓮無毒農業
農村遊學相揪夥
文創巧藝 農村新商機
田媽媽的懷念好滋味
圓夢新管道—農民學院 開創農業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