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農業故事館 臺灣農業故事館

:::
同專題其他文章
文創巧藝 農村新商機 農業素材 巧手創作 巧藝推手 農村手作fashion秀 農村婦女二三事
分享至 line line

農業素材 巧手創作

傳統絲瓜絡經過農村媽媽的巧手創意,搖身一變成可愛貓頭鷹筆筒  一般人旅行,一定會帶回具當地特色的產品作紀念,照片紀錄當地美景、遊歷的過程,食物孕含文化、風采、物產、歷史,其中手工藝品大多運用在地素材及創作品者的巧思,博得遊客會心一笑之獨一無二創作。台灣擁有豐富的物產,每個鄉鎮市各有自己的特色農產品,運用這些農業素材,創作出來的成品,往往有著超乎想像的創意,讓人驚艷。

 農政單位透過各鄉鎮農會家政班,花了近 50 年投入農村婦女培育,早期 50 年代由裝麵粉的布袋改製成短褲疏緩物資缺乏、 60 年代塑膠花組合代工、 70 年代刺繡產品外銷、 80 年代運用手工藝品美化自家,練就出十八般武藝,希望藉此增加農家收入。雖然在這些手工藝創作中,不乏專業程度的素人藝術作品,但大部分成品,往往只是滿足家政班員們個人休閒嗜好,或分送親朋好友,或自己收藏。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副主委胡興華覺得,農村婦女的好手藝如果只能孤芳自賞,實在太可惜了,若能將家政班的巧手藝和農特產品結合,開創出可以量化的商品,就能真正達到改善農村經濟的效果。於是,在 2009 年,農委會透過各縣農會家政督導整合轄區內基層農會家政班創作手工藝素人,期待輔導每縣之家政班員能由 DIY 產品提升至精品,也就是農村婦女巧藝計畫。

文創、行銷專家指導,滿足市場需求

為了讓作品量產,且具市場競爭力,各農會家政班的作品,在每個月定期舉行的工作會議,經由專家審視,找出改善的方向(攝影 劉芳婷)  推動近 3 年,農委會在所有參與農村婦女巧藝計畫有具體成果的縣市農會中,選出可以商品化的作品,並在 2012 年 2 月開始,邀請專家輔導,走訪桃園縣、新竹縣市、台中縣市、彰化縣、嘉義縣等 8 個農會提出具體建議,讓家政班員們的作品,可以朝商品化方向發展。

 剛開始接受專家建言時,不僅班員們深感困惑,家政指導員們也倍感壓力,更有不少班員選擇退出。畢竟農閒時打發時間的手創作品,要變成量化生產的產品,不能只考慮手工技藝的成熟度,還得考慮成本,甚至牽涉市場趨勢等不同面向。

 胡副主委給予這些農村婦女巧藝先鋒們的目標,就是商品必須可以吸引年輕族群、實用、可量產,更重要的,就是必須利用農業素材。

自然素材、地方產業、傳統文化特色各有擅長

台東縣農會的家政班員們,運用自然素材的種子、果實,開發出充滿生命能量的創意飾品(攝影 劉芳婷)  各縣市農會家政班的作品,大多取材自在地農產品,或與當地傳統技藝有關。在多次會議討論後選出來的 6 個農會家政班中,以自然素材類為主的,是物產豐富的台東縣農會,班員們運用各式各樣天然的種子果核,創作出實用的手機吊飾、鑰匙圈、項鍊、耳環等飾品;嘉義縣農會則善用絲瓜絡,作成可愛的造型燈飾或清潔手套;台中地區農會把過去製作麻布袋、麻繩的麻芛作為染料,創作出符合年輕族群使用的文具用品。

 至於與地方產業息息相關的創作,則包括新竹市的手作風衣鑰匙包,班員們巧妙地將新竹玻璃和手作藝術結合;桃園縣農會家政班則透過班員們的書法、國畫藝術,將在地蓮、荷、茶葉與陶瓷產業融入生活化的陶瓷用品中。

 此外,還有將傳統文化傳承賦予新生命的彰化縣農會,班員們將鹿港婚俗嫁娶儀式中不可或缺的春仔花(纏花),透過現代的流行設計,轉化為時髦飾品;新竹縣農會家政班,則利用新埔農產柿子皮,開發出柿染技術,再利用這些染布,作成包包、書套等實用商品。

充滿成就感的改造過程

家政班員們,不定期聚會討論,激盪出與眾不同的創意(攝影 劉芳婷)  家政班成員的巧手技藝及創意巧思,在一次次會議討論修正後,逐漸變成可以量產,且具市場競爭力的商品。透過故事化的商品說明,及更符合市場需求的包裝,讓商品賣相更好。

 從個人化收藏,到商品化的轉變過程中,熱血的家政班成員及家政輔導員們,都全心投入。以台東縣農會自然素材組班員們為例,大家不僅經常四處尋覓新素材,甚至還有班員種起用量最大的薏苡供大家使用,姊妹們也透過頻繁的聚會,彼此切磋學習,激盪出更精彩的創意。在農村婦女巧藝的計畫中,大家不僅找到了生活的樂趣,多了一分成就感,未來商品量產之後,更能因此增加農村收入,一舉數得。

其他推薦文章
田媽媽的懷念好滋味
公平貿易,守護生態也照顧農人
農村遊學相揪夥
不分老中青,一起打拚
無毒農業島最佳藍本─花蓮無毒農業
農村再生作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