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農業故事館 臺灣農業故事館

:::
同專題其他文章
農村再生作夥來 戀戀農村愛家園 農村裡藏黃金屋 來去鄉下住一晚 阿土伯來Call in 活化農村展生機 莊明增發揚雞婆精神 打造百年黃金水鄉
分享至 line line

農村裡藏黃金屋

楊惠雯與社區小朋友  「當初投入社區的再生改造,只有一個很簡單的念頭,就是希望村內出外遊子退休返鄉定居時,能有一個安適的所在,且是充滿珍貴回憶。若要達成這個目標,故鄉要準備什麼,要用什麼條件來迎接遊子,這就是我所想的」。

  被農委會列為農村再生計畫14個試辦社區之一的嘉義縣義竹鄉光榮社區,其社區執行秘書長楊惠雯,談到多年來積極投入社區改造工作的動機和初衷時,娓娓道出心中的想法。

  光榮社區包含了義竹鄉的東光村與東榮村,兩村舊時稱為東後寮,是位於台十九線上的傳統農村聚落。就像台灣許多傳統農村一樣,因人口大量外移,光榮社區內許多房子不是年久失修,要不就是棄置不顧,如同廢墟般存在社區各角落,危害環境衛生和居住安全。

  這些荒廢的空間,以先前遭火燒的碾米場為例,楊惠雯說,該地方廢棄10餘年,到處堆滿垃圾,雜草叢生,是社區最髒亂之處,小朋友都稱該地為「鬼屋」,避之為恐不及。有一次,她要兒子去買早餐,沒想到兒子遲遲不肯出門,原因竟是買早餐需經過「鬼屋」,兒子想到就心生畏懼。兒子的坦白,讓她很震驚,心想如果兒子對故鄉的印象是充滿害怕和恐懼,他對故鄉怎會有美好的回憶、怎會有所依戀。

改造廢鐵道 「鬼屋」大翻身

  這個衝擊促使她開始行動,先從調查社區歷史開始。大量翻閱社區的老照片,與村內的老人聊天,聽他們講古,一個故事接著一個故事,從眾多口述歷史中,她發現社區內有很多珍貴的歷史文化,而大家最多且最有趣的共同回憶都與廢棄多年的台糖鐵道有關。於是,如何讓鐵道有一嶄新的風貌成為改造的第一步。

  楊惠雯指出,最傳統和最簡單的做法,大可將百餘公尺的舊鐵道和周邊打掃乾淨,搞些植栽美化就好,但她認為這樣無法凝聚居民的向心力,擾動性和持續性也不夠。幾經溝通後,她決定由藝術切入,將鐵軌地面以拼貼瓷磚的方式呈現,號召了村內的大人、小孩一起總動員,共同拼貼美麗與回憶。

  整個歷程,居民從懷疑、抗拒到接受,像融冰般,得慢慢來。她說,像不少投入拼貼藝術的阿嬤,最初都遭另一半反對,從每到煮飯時間就被不悅的阿公們要求趕快回家煮飯,到後來阿公們不但不反對,還會幫忙先淘好米、洗好菜耐心等阿嬤們回家的轉變,讓人深刻體會到改變的不只是社區的空間,還有人心與觀念。

  廢鐵道的成功改造,讓後續一個個荒地變公園的夢想逐一實現。遭火燒的碾米場由「鬼屋」變成社區的夢公園,彩繪璧畫的大膽嚐試,不但讓東後寮登上新聞,還被拍成記錄片。豬寮變糖部公園的成果,還原了豬寮原本面貌,小朋友有了最真實的農村體驗,美化後,更讓返鄉的東後寮子弟意外發現原來該地上還存有一口老井。

故鄉變美 歸鄉遊子變多了

 經過改造後的光榮社區   故鄉變美了,歸鄉的遊子也變多了。以往只有逢年過節村內才見遊子攜家帶眷返鄉的熱鬧景像,現在一般周末假日就可看到;也有已退休的東後寮人搬回來定居了;甚至還有仍在外打拚的村人主動小額捐款,希望故鄉可以打造地更好,更美。

  一路走來,楊惠雯說,確實不容易,但只要願意溝通,一步步來,就有可能,而且這種溝通是急不得的,需要時間蘊釀,點、線、面的溝通都要有。

  她認為,農村的美景需要耐心等待,現今農村再生議題談的沸沸揚揚,但關鍵在於要搞清楚你所在的社區需要的是什麼,希望再生成什麼風貌,不能一昧移植別人的經驗,要以符合社區居民的需求為出發點,不是為達成政府的政策目標而做,這樣的再生才能真正紮根與持久。

其他推薦文章
農村再生作夥來
圓夢新管道—農民學院 開創農業3.0
不分老中青,一起打拚
充電再出發,農業知識任你學
魅力漁鄉~永續海洋
開放的教養藝術 第三代花卉青農更勝於藍──美勝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