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農業故事館 臺灣農業故事館

:::
同專題其他文章
提升糧食自給率 全民動起來 聽音樂、開機器 年薪百萬的青年雜糧農夫 臺灣大豆向前衝,開創農業新「黃」金 臺灣也有好小麥 牽一價而動市場價的飼料玉米 串聯MIT糧食作物
分享至 line line

聽音樂、開機器 年薪百萬的青年雜糧農夫

年薪百萬的青年雜糧農夫-蘇建鈞 在廣大的田裡,只有一台大型農機在田間耕種,這樣的場景可不是在美澳或加拿大。在台灣,就有這樣的科技農民,而且他還是位 7 年級生,從農資歷不深,年收入已超過百萬。

 蘇建鈞,這位在台南善化種水稻、雜糧的青年農夫,大學念的是材料光電系,一開始,從農就不在他的人生規劃選項中。「在大二以前,我很排斥務農的!」建鈞說,「小時候家裡種過西瓜、酪梨,每當水果盛產,就會被盤商砍價;當水果價格好,也要擔心小偷光顧。加上看爸爸在田裡辛苦工作,不單是我,連父親都不希望我承接農業工作。」當時,建鈞規劃大學畢業到科技公司工作,存到一桶金後開間補習班,但沒想到連科技公司大門都沒走進一步,卻一腳又踏回農業。

 會有這念頭轉變,主要是大學時期到美國當一年交換學生時,看到當地許多土地因乾燥的氣候無法農耕,「相對的,台灣氣候、土地條件比許多國家好太多了,如果連我們自己都不種,這樣實在很可惜。」從此,建鈞有了務農的念頭。加上一位在國內知名半導體大廠擔任廠長的大學學長的一席話:「如果你的工作未來機器都能做,那你最好別碰。」讓他決心改變過去以勞力換取收穫的農耕方式,因此,他決定未來從農一定要擴大面積、並以機器取代人力,這樣產品的產量才會有競爭力。

 退伍後,建鈞加入了父親的善化雜糧生產合作社,深知機器與土地是規模化生產關鍵,他先透過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小地主大佃農」政策承租了 20 公頃的農地,加上原承租的 10 公頃土地,全都用來種植紅豆、稻米、大豆及青割玉米等雜糧;並用曳引機、噴藥機等大型農機具取代人力。「其實開農機不會很累,坐在裡頭還能聽音樂。國外有的農機具甚至還有像飛機一樣的自動駕駛,開起來其實不太費力。」越種越有心得的建鈞, 101 年更將農地擴充到 85 公頃,透過機器生產,每年薪水加上分紅,年薪都超過百萬。

水旱田輪種,減少病蟲害發生運用水旱田輪作法提高土地與作物的安全性,大批鳥兒前來等候覓食的畫面就是最好證明

 除了使用機器耕種,建鈞還運用「水旱田輪作」的農法,也讓他省下不少農藥和肥料的成本,並提高雜糧的安全性。「水旱田輪作」指的是一塊田一期種稻,收成後改種大豆等雜糧,水旱田輪流耕種,稻田的害蟲較難在大豆田等旱地生存;同理,旱田的害蟲也很難在水田生存,因此水旱田輪作,對於病蟲害防治有不錯效果。加上種植大豆等作物能增加田中「氮素」含量,也可減少肥料使用。

電子化管理 注重數據分析

 大學就讀理工科系的建鈞,相當重視數據分析,「稻米、雜糧等作物,雖然貌似不起眼,但播種、施肥到採收,每個環節都環環相扣,如果稍有延遲,品質都會受影響,現在也開始慢慢建立我們合作社的 SOP ,未來從哪一天要播種、施肥、噴藥到採收,全部能更精準管理;每期栽培的情況、產量等數據也都輸入電腦。有這些資料,未來遇上氣候變化等因素,才不會手忙腳亂、影響產量。」因此,建鈞在農忙時,經常白天在田裡工作,晚上回到合作社又要在電腦前奮戰,往往都要忙到晚上 10 、 11 點,才能回家休息。

善用免費資源、樂於分享 從農成功的不二法門

蘇建鈞利用Google Map安排農耕路線,不僅省時,也省下不少油耗費用 別看建鈞和善化合作社購買了許多台身價數百萬的農耕機,其實能有免費資源,他一定搶先嘗試。像 85 公頃的農地分散在各處,如何安排耗油高的農機耕種路線就是一大考驗。農機耗油量大、速度慢,加上農地分散、耕地面積大,如果動線安排稍有不順,油錢累積下來也十分可觀。一位前輩教他用 GPS 來安排農耕路線,而時時刻刻想著如何善用資源的建鈞則選擇搭配了免費的 Google Map 。「使用 Google Map 可以排出最省時的路線,和 GPS 有相同的效果,省下一筆不小的油耗費用。」建鈞說,「其實不只是 Google Map ,現在網路、智慧型手機裡都有很多實用的免費軟體,只要善用就是年輕農民在生產上的優勢。」

 「雖然說機器、設備很花錢,但不是每種機器都要自己買,除了善用不用錢的資源,也要學會分享。台灣的農友生產就很辛苦了,如果還要自己單打獨鬥、相互競爭,不但利潤會被壓低,面對風險的挑戰也會提高。」建鈞說,像是最近合作社也在考慮要採購豆類的分級選別機器,他就希望能有其他合作社或產銷班能共同採購,「這樣資源共享,大家才能一起節省成本、創造雙贏。」

發展自有品牌與行銷通路 未來考驗

蘇建鈞生產的紅豆 對蘇建鈞與合作社來說,生產及穩定的產量都不是問題,加上嚴格的生產流程控管,品質安全也不是問題。目前,合作社行銷也都還是靠自己尋找加工廠或其他如毛豆栽培農場收購作種,在一切上軌道後,建鈞也利用農閒之餘開發通路。儘管初期想作行銷時,也會遇上合作社裡的反對聲音,其他農民認為,「做事(臺語)人不會作行銷」,但他並不放棄,一步步打開通路,更希望未來能推出自有品牌,創造更高價值。

(照片由蘇建鈞提供)

其他推薦文章
別將農藥吃進肚
百大農漁會精品出列
有身份證的農產品
養菇太空包─稻草桿取代木屑
臺灣菇類產業發展概況
聰明買健康吃 安全農產好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