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農業故事館 臺灣農業故事館

:::
同專題其他文章
提升糧食自給率 全民動起來 聽音樂、開機器 年薪百萬的青年雜糧農夫 臺灣大豆向前衝,開創農業新「黃」金 臺灣也有好小麥 牽一價而動市場價的飼料玉米 串聯MIT糧食作物
分享至 line line

牽一價而動市場價的飼料玉米

飼料玉米

 漲!漲!漲!大環境漲聲四起!去趟早餐店,無論是肉排蛋三明治還是照燒雞腿蛋餅都變貴了;午餐的寵兒-香噴噴的排骨飯也都悄悄漲價,你知道食材為什麼會漲價嗎?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異常、乾旱四起,造成大部分黃小玉產區(黃豆、小麥、玉米)產量減少,帶動原本充當動物飼料的主要原物料:玉米、大豆等大宗穀物價格也節節上揚,而大多依賴進口飼料的畜產業,面對這波漲價趨勢,也只好跟著調整牛、羊、豬、雞的肉品售價,而最末端的消費者也跟著荷包大失血。

 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所統計的數據顯示,曾經全台灣的玉米栽培面積達 80,000 公頃 ,如今則減至約 18,000 公頃 ,其中 11,000 公頃種植食用玉米,剩下的 7,000 公頃栽種飼料玉米;目前多仰賴國外進口,每年進口量約 400 到 500 萬公噸,國產飼料玉米的自給率只有約 0.5% ,也因此每當國外產區收穫量不穩定時,就會導致國際市場價格飆漲,除影響國內進口飼料的價格,也因為反映成本,連帶影響肉品價格,進而影響物價。

台灣玉米(番麥)小故事

台灣第一個育成雙雜交飼料玉米台南5號 你知道為什麼玉米在閩南語中被稱為「番麥」嗎?它原產於中美洲,是印地安人的主要糧食作物。 16 世紀經過海陸交通傳播到全世界。二百多年前《台灣府誌》即有記載「番麥狀如黍實如石榴子一葉一穗數百粒」,可知玉米在台灣栽培年代久遠;早年直接由南洋傳入,當時是原住民的主食,漢族移民進入台灣後,認為它是「番人吃的麥子」,就把它命名為「番麥」。

 初期種植在山坡地及旱地,當時所栽培的玉米為植株不整齊、產量低的混交品種。直到民國 40 年代,由農復會蔣彥士博士自美國引進種原,帶領研究人員進行玉米改良工作,育成優良品種台南 5 號;民國 50 到 60 年代,積極推廣在全台各地種植,建立我國玉米產業的基礎;民國 70 至 80 年代,政府進行稻田轉作,推動機械化生產,全台栽培面積達到 80,000 公頃 。

台灣玉米的主要用途

飼料玉米臺南24號(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提供) 玉米是台灣重要作物之一,雲林、嘉義、台南地區為主要產地,其他各地亦有零星種植,全年都有生產,但以 9 月至翌年 5 月的春、秋兩季為盛產期;依用途可分為食用玉米及飼料玉米兩大類。

‧鮮嫩多汁食用玉米

 一般在傳統市場、超市販售的即為食用玉米,吃起來自然鮮嫩、甜而不膩,脫粒後一顆顆外形飽滿,如同珍珠,深獲民眾喜愛;又可分為:甜玉米、糯玉米及白玉米。甜玉米除可提供鮮食,也可以加工成為罐頭,或脫粒做成冷凍玉米粒;白玉米和糯玉米則因為口感較 Q ,除鮮食外,也適合做為烘焙用。

‧畜產動物的主要糧食

 飼料玉米,顧名思義,主要作為畜產養殖用的飼料,因為含有豐富的澱粉,且相較其他植物性飼料來源高,所以相當適合成為禽畜飼料的主要原料。而另種也是作為飼料的青割玉米,主要提供為乳牛養殖用的芻料,和飼料玉米不同的是,飼料玉米多乾燥脫粒後與其他飼料原料作成乾飼料,青割玉米則是採收切碎後直接餵食牛隻,或放置在密閉槽內貯存,等到完全發酵後,再取出餵食。

國際價漲,自栽飼料玉米 降低成本、提升自給率

 近年來,政府相關單位為提高糧食自給率及活化休耕地,提出鼓勵農民種植飼料玉米或青割玉米的規範。農糧署說明,政府訂定的獎勵契作飼料玉米作業規範,除提供每期作每公頃 4.5 萬元的補貼金,也按繳售乾玉米粒重量補助烘乾費。另本期作台灣省農會將以每公斤 9 元辦理契作收購,如每公頃產量以 6.7 公噸計算,補貼金加計玉米籽實收入及烘乾補助費,扣除生產成本後,農民收益約 6.3 萬元,已高於休耕給付,且未來玉米的售價如超過每公斤 9 元,價差的 90 %會再回饋農民,收益將會更高。

飼料玉米栽培容易,休耕農地均可參加

飼料玉米機械化採收 農糧署也表示,由於飼料玉米為國內主要飼料原料,因此在國內生產不會有產銷失衡的問題;且飼料玉米從播種到採收可一貫採行機械化栽培,管理容易,且大面積種植,更可降低生產成本,是休耕農地恢復耕作的理想作物,呼籲符合休耕資格的農友踴躍申報參加契作飼料玉米,讓國內的畜產養殖業者也能享用到更多國產飼料玉米所帶來的效益。

(圖文資料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農業主題館

其他推薦文章
從產地到餐「豬」,豬肉的小旅行
吃水果,拜樹頭
按部就班好收成
有身份證的農產品
聰明買健康吃 安全農產好安心
從養牛到開牛肉專賣店,楊鎵燡靠CAS及產銷履歷扭轉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