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農業故事館 臺灣農業故事館

:::
同專題其他文章
農田命脈.源頭活水 隱身在土壤下的一股清流-二峰圳水利工程 小小儲蓄大大幸福.未雨綢繆的水撲滿 抗旱機制啟動.精密輪灌的嘉南良田 打造黃金廊道-水土永續利用之綠色經濟農業 老祖宗水利智慧-貢寮百年水梯田 農田水利之永續經營
分享至 line line

小小儲蓄大大幸福.未雨綢繆的水撲滿

灌溉水源是農業的命脈  俗語說:「水災一條線,旱災一大片」,故旱災相較於洪害來說,除了歷時較長,還會帶來大範圍的經濟損失。以2015年春季為例,臺灣面臨近10年來最嚴重的缺水危機,甚至還需啟動第三階段限水機制,若是能在平時就體認到水資源的珍貴,並意識到「未雨綢繆」的重要性,或許將能避免無水可用的窘況發生。

  本篇報導將邀請到花蓮農田水利會、壽豐工作站的韓家棟站長,一同來向大眾分享關於花蓮地區的農田水利會,如何因應枯水期而採取的一套措施,即「水撲滿計畫」的實施。

  

  歷史總會留下痕跡 這張照片是翻閱89年的卷宗才找到的 所以彌足珍貴(花蓮農田水利會壽豐工作站提供)韓站長說,其實「水撲滿計畫」是一個很簡單的「未雨綢繆」概念,即回收處理水資源,而且具體的做法也不困難,「在下雨的時候,利用容器收集雨水,等到乾旱時,收集起來的雨水就能派上用場」,這樣的措施幾乎是家家戶戶都能輕易做到,且韓站長說在古時候,人們就是用這種方法來蓄水,但現今卻要走到山區才可能會看到蓄水桶,現代人幾乎已不這樣蓄水了。

  不過為了防範春耕時無水可用,花蓮水利會在去年11月啟動水撲滿的儲水計畫,鼓勵農民能夠興建蓄水槽,視種植面積來設置20、50公噸不等的「水撲滿」(即水塔),如此一來就能在雨量不足的時候發揮作用,而不必擔心缺水問題,像今年遇上難得的嚴重旱象,也因為水撲滿計畫的奏效,經過幾個月時間的儲水,讓花蓮各地的水撲滿、水圳、池塘到處都是存滿水源,讓花蓮的農田都能夠順利完成春耕灌溉。用需用水量來分配不同管徑(花蓮農田水利會壽豐工作站提供)

  為了確保水撲滿計畫的順利運作,其中有一環節不容忽視——選擇蓄水裝置的位置,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步驟,具體的做法是必須在選擇適當的位置才能收集到水源,例如選擇地勢較高、能夠收集到地表逕流的位置,這樣的話,水撲滿的蓄水量就會較充足,能有更多的應用。

  在水撲滿設置完成之後,加裝連結管線,讓每個水撲滿之間都能互相連接。只是,水撲滿的位置選擇其實並不簡單,要找到一個合適的位置已不容易,若是遇上理想的位置恰好位於私人用地上,這時就需要與土地持有者協調,才能設置蓄水裝置。

水往低處流 因此水撲滿要放在比用水點還高的地方(花蓮農田水利會壽豐工作站提供)

  此外,「水撲滿計畫」也有提升農業經營現代化的功能,例如利用科技管理來監控農田水利設施,透過「自動測報」系統,可以即時掌握農田水利的狀況,管理上也會較便利,可省下不少人力資源,甚至比起以往透過人工親巡的方式還要完善。

  另外,水撲滿計畫也致力於加強灌溉管理,並興建管路灌溉系統,如滴灌、噴灌、自動補水等灌溉設施,或是在作物呈現「暫時凋萎點」時才給予灌溉,如此一來便做到有效利用每一分得來不易的水資源。尤其花東地區其實並無水庫設施,倘若又不幸遇上大旱,可能會造成無水可提供農田灌溉的窘況。

管線或明渠都是輸水的功臣(花蓮農田水利會壽豐工作站提供)

  

  韓站長說,近來氣候環境已大不如前,可說是惡化得相當嚴重,時而乾旱、時而豪雨成災,讓農耕條件也變得更加艱難,人類需要面對的困難也變得更多更複雜,「水撲滿計畫」只是其中一個因應氣候變遷的措施,更根本的解決辦法還是要民眾一同來愛惜地球、重視水土保持,有水當思無水之苦,也期望今後有更多的農民願意加入水撲滿計畫,運用現代科技來實現古人未雨綢繆的智慧。

其他推薦文章
濱海綠色奇蹟
臺灣的大地 不太健康
水噹噹的臺灣水
臺灣降低糧損的因應對策
森林優生學
畜牧業運用沼氣發電 結合農田再進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