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農業故事館 臺灣農業故事館

:::
同專題其他文章
臺灣降低糧損的因應對策 價值鏈上的糧食損耗與浪費 稻米蔬果防劣變 有效保存嚐新鮮 改善環境有方法 減少破損無壞蛋 快速冷凍保鮮美 副產品利用零浪費 豬牛管理有方法 減少無謂的損失 食物不浪費 給最需要的人
分享至 line line

食物不浪費 給最需要的人

  根據環保署公佈的廚餘回收量,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徐世勳教授推估,台灣每年丟棄的食材高達368萬噸,這還不包括根本來不及被送到販售通路,在產地採收分裝時就直接被丟棄的蔬果。食物浪費不只發生於餐桌上,食物供應鏈的上中下游每個環節均有可能產生損失或浪費。

  全民食物銀行協會強調「資源不浪費,台灣無飢餓」,降低生活浪費,就能讓更多家庭得到幫助。「食物本取之於大地,因為工業化生產,導致供過於求的資源浪費現象。」2011年即成立的台灣全民食物銀行秘書長劉露霞透露,七年前,因目睹這現象日益嚴重,遂提出,「以勸募物資取代花錢購買物資做食物銀行。」成立後,廣向社會各界募集有餘或即期的罐頭、餅乾、速食麵、油品、白米等物資,以及直接來自產地的醜蔬果、格外品或NG蔬果,透過完備的標準化作業(SOP),將受贈的物資詳加登錄,妥善分類,透過合作的台東幸福食物銀行、芥菜種會花蓮服務中心、台中大慶食物銀行、屏東縣海口人協會、台南市朝日行善會、高雄市慈善團體聯合總會、台灣國際約瑟糧倉慈善協會、甘霖基金會、寰宇基金會等中小型社福團體,或地區型食物銀行等全台150餘個社會團體,就近且即時分配到需要的人手中。

  然而「食物銀行成立愈多,就代表食物浪費愈多。」劉露霞在處理食物捐贈的問題前,更須進一步思考如何從源頭減少食物浪費?成立逾七年的全民食物銀行,不但起步得早,也是台灣唯一通過國際食物銀行組織認證的食物銀行。劉露霞指出,協會除了堅持實地訪查申請物資的團體是否有冰箱冰庫、廚房,以免造成生鮮食材二度浪費;另一方面,更積極宣導「No Waste, No Hunger」,強調「資源不浪費、台灣無飢餓」。

 在選購食品時,可以檢視有無過度消費,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不浪費的原則就是不花錢去買食物,除特定專案外,我們以不採購為原則,歡迎各界捐贈即期食物,兼顧環保與社會救助。」劉露霞說,無論是一千箱物資、六至七公噸胡蘿蔔、一千五百隻熟烤雞,他們都會商請捐贈企業協助送到全國五大區域的發放點,由在地的合作機構透過網路群組事先公告,有需要單位來登記數量與領取時間;若是數量較少,就快速媒合鄰近單位直接領取。

  全民食物銀行認為,滯銷、過剩食物進入食物銀行是最後的選擇,在此之前,應先回溯源頭,進入企業、校園宣導飲食指南、營養教育、食物不浪費、發放偏鄉營養補充包等,「每一名消費者都可以檢視家裡是不是為了買得便宜點,就買了多一點。」就連劉露霞自己經過賣場所設「即期品花車」專區都會特意瀏覽,既能滿足自己的需要,又能減少被丟棄的食物。只要每個人都願意減少食物鏈中的浪費,無論從哪個環節開始轉變,就能少一點浪費,讓多一點貧弱清寒家庭受到幫助。

  因為平台型與地區型食物銀行間的密切聯繫,在2017年9月全台食物銀行動員起來,寫下協助漁業署把四萬多箱、超過四十萬公斤的冷凍台灣鯛送出去的紀錄。這批魚當時冰存在嘉義太保的冷凍庫,當時,以組織對組織型態的食物銀行即建議漁業署分配給鄰近縣市的社福團體或食物銀行;並與物流公司合作,以公益價冷凍運送到較遠的縣市的倉儲空間,有需要的社福團體定時領取,最後在二個月內全速分送完畢。其中,台灣食物銀行聯合會也是積極參與處理這些鯛魚的要角之一。

  「把整條食物供應鏈,都變成食物銀行」是2016年10月成立的台灣食物銀行聯合會的理想。秘書長陳玠甫指出,審視整條食物供應鏈,近半蔬果因為易腐敗、難保鮮的特性早早就被丟棄,如果能讓食物銀行的服務範圍涵蓋至產地、截切分裝場、超市賣場、餐廳、自家廚房,就能將更多NG蔬果轉送到需要的人手上,首要關鍵是建立起「生鮮食材捐贈轉運的SOP」。

  這樣的運轉方式,與全民食物銀行的做法類近,亦即社福團體不再仰賴募款買物資,讓組織或民眾養成捐贈耐儲放的包裝食品為主的習慣,就連農委會都主動牽線大型蔬果截切分裝場、合作社,連結更多NG新鮮食材再生計畫。2017年台灣食物銀行聯合會已收集分送超過三十萬公斤的食材,幫助至少二十四萬戶家庭,供應了超過60萬份餐食。

  透過完善的SOP,能將蔬果糧食分送給需要的人。陳玠甫指出,從創會起即展開建置APP,公布各地食物銀行存量及需求,透過北中南委員會有效率地協調捐贈食物,並與賣場合作推動「續食計畫」。目前約有六十名會員的台灣食物銀行聯合會,成員包括1919食物銀行、安得烈食物銀行、紅十字會台中市支會、及高雄市慈善團體聯合總會等全國各地地區型食物銀行。聯合會作為資訊流通平台,運用社群網絡,在物資進來的前一天,先於大區域的網路群組公告,各區即時回應需要認領的數量後,再至小區的群組分配,加總起來全國有幾百個點。如此一來,不論北中南東哪裡回報食材滯銷、食品過剩的訊息,都可以立即動員鄰近地區食物銀行或是社福團體,在一兩天內前往領用,直接發放給弱勢,或經「續食廚房」烹煮後再發放,整合運用捐贈食物。

  台灣地狹人稠,在快速都市化下,本質上已像紐約市、東京都,是個連綿一體的大都會區,正適合以這樣的方式發展地區型食物銀行,提供車程三十分鐘內的老人食堂、貧困家庭、或其他可供餐的社福團體領取資源,如此一來,就不用再為了缺乏冷鏈設備而苦惱。而目前固定提供物資的,除了連鎖賣場,還有連鎖餐廳,那些為了擺盤好看而切除的青菜、肉片、烹煮過多的白飯,下場都不再是被丟入餿水桶,而是送到需要的人手中!

 

受訪者:全民食物銀行協會劉露霞秘書長、食物銀行聯合會陳玠甫秘書長

審稿專家: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 張靜貞博士

圖片來源:全民食物銀行協會劉露霞秘書長、食物銀行聯合會陳玠甫秘書長

其他推薦文章
畜牧業運用沼氣發電 結合農田再進級
臺灣的大地 不太健康
水噹噹的臺灣水
森林優生學
濱海綠色奇蹟
苗木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