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農業故事館 臺灣農業故事館

:::
同專題其他文章
千變萬化.五穀雜糧 麻油製程不簡單,本土生產更心安 從五穀雜糧尋找人生的獨特風景 金黃麥田,海口小鎮重返麥鄉之路 純本土黑豆釀造-臺南下營區農會黑豆蔭油 隱身在南澳的自然雜糧田 臺灣在地濃濃土豆香-現磨花生醬
分享至 line line

從五穀雜糧尋找人生的獨特風景

精美包裝背後是婆婆媽媽手工一粒粒細心選豆(蘇建鈞提供)

  74年次的蘇建鈞,2008年大學畢業正值23歲青年,似懂非懂走進農田,做與所學天差地遠的生產工作,讓人好奇打哪來的勇氣?蘇建鈞笑笑地說:「其實是一股傻勁,仗著年輕,失敗還有轉業的機會!」慶幸自己因身在農村,身邊長輩皆務農,比其他人踏進農業的門檻低許多,務農1年後才知道臺灣雜糧倚賴進口比例高,其中進口黃豆中超過9成為基因改造原料,在美國飼料等級的黃豆,在臺灣卻成為國人主要日常飲食的豆製品,發現農業裡有許多問題需要一一克服!並認為自己有責任與義務為農業做些改變。

農業改良場豆類專家連大進先生親臨指導(蘇建鈞提供)

  

因應市場所需開發家庭客群

  父親蘇宗哲約30年前為代耕業者,早期臺灣多種植豆類給動物作為食用飼料,利潤微薄須靠大面積生產獲利,後期因大環境改變,雜糧豆類多倚賴進口,代耕逐漸式微,近幾年政府推動小地主大佃農政策,兒子蘇建鈞從在地生產非基改豆類著手,投入生產在地雜糧,父親經營的臺南善化雜糧生產合作社在兒子的加入後,激盪出不同的火花。

  合作社原本主要消費客群為加工廠,最小出貨量幾乎都是以噸計算。有次蘇建鈞的朋友想買他家生產的紅豆,但受限於一次出貨至少要買30公斤(一個米袋的重量),一般小家庭根本吃不了這麼多,因為這一次的經驗,蘇建鈞開始從消費者的角度思考,雖然家庭消費量少,但大多會為了健康願意付高一點的價格買安心優質的農產品,而從2009年自創臺灣好糧品牌,醞釀多時於2014年5月開始推出520g小包裝的冷藏大豆,這是因臺灣氣候高溫潮濕、常溫儲藏不易而推出的冰豆系列產品,彌補過去無法跟朋友分享自家豆的遺憾,目前合作社裡加工廠與一般通路的銷售比例為9:1,偶爾參與展售,現階段主要透過網路通路及電話宅配居多。

堅持安全等待自然熟成(蘇建鈞提供)

說服農地主:管理好農地更甚租金收入

  剛開始投入耕種的時候沒有土地,便挨家挨戶的去請求地主租地,一轉眼過了6年,總耕種面積已經達到100公頃,拜訪了這麼多地主,蘇建鈞體悟到:「租地的地主分為兩大類,其中一類因地主年紀都大了,很希望有年輕一輩的農人可以好好照顧農地;另外一種則認為反正是祖先留下來的,只要租金高,其他不管!」目前承租土地給合作社的農地主約有300多位,多半是希望農田能被好好運用的地主,讓人感到欣慰。合作社與農地主經過長期溝通以合理價格承租土地,讓大豆復耕之路可以減少一部分的阻力。

台灣好糧-鮮豆漿(蘇建鈞提供)

  

自然熟成,落葉劑OUT!

  豆類生產最令人擔憂的除了農藥殘留,其次為落葉劑,合作社的黃豆及黑豆已可達到不使用農藥,紅豆較嬌嫩病蟲害問題多,盡量減低用藥次數與藥量;因擔心有機肥品質較不穩定,階段性調整為半化肥半有機肥混合使用,保障產量與品質。

  一般紅豆在採收的時候,如果豆莢及植株尚未萎凋,紅豆會被機器打出的枝葉汁液染色,造成賣像欠佳,不僅如此,採收機也容易被新鮮的枝葉卡住故障。為了讓採收過程順利,使用落葉劑可以在1天之內讓整片紅豆田同步萎凋,如此一來,機器採收又快又方便,脫殼後的紅豆也沒有被染色的危險,但是蘇建鈞寧願多等一段時間讓每一株紅豆都自然萎凋才讓機器下田採收,在等待自然萎凋的這段時間裡,若是遇上連續的雨勢,雨水就會滲入豆莢中,造成紅豆泡水,最後整片紅豆田發酵敗壞、全軍覆沒。但即便冒著這樣的風險,蘇建鈞也不願意多用藥,希望給消費者的紅豆都是有安全保障的臺灣紅豆!

田間管理機械化、科技化及資訊化

台灣好糧系列產品(蘇建鈞提供)

  農業的薪水現階段雖然不比科技業高,但起碼可以有規律的生活,合作社裡數位6、7年級的夥伴,共同特性就是不喜歡熬夜加班的生活,透過農委會農場見習及朋友介紹,吸引外縣市的年輕人來合作社工作,在這裡必學的工作技能是農機耕作、機器採收、田間管理、農機保養,每位來農場的都要學會,拜父親蘇宗哲所賜,農場裡有多臺大型機械,可供大家充分學習。

  父子依個人擅長分工,如生產病害、農機維修、焊接由父親處理,而數據類、圖像化管理及末端銷售則由蘇建鈞負責,其中300多位農地主的田散落各地,田間管理,蘇建鈞善用個人衛星定位器定位農田,讓資訊系統化,並與軟體公司研發合作社產銷履歷APP,直接用智慧型手機拍照建立產銷履歷,讓工作更簡單、順利且透明化。

  返鄉這條路,常常不是自己想做就做,更多的是要面對身邊許多負面魔音,蘇建鈞不畏懼面對,更從眼前看到的農業問題逐一解決,著實分擔復興大豆的責任與義務,農業的改變需要更多年輕人的加入,一起讓農村更好。

其他推薦文章
水果甜不甜?非破壞水果糖度檢測技術一「眼」看穿!
多人同心,其利斷金 細數農業界最高「農」耀
保種育種 生物資源都是寶
GIS地理資訊技術在農業領域上的應用成果
一「香」一世界、臺灣是茶葉「聯合國」
花現臺灣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