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農業故事館 臺灣農業故事館

:::
同專題其他文章
阿里山小少年製茶 導覽 野炊 樣樣通 光佑叔叔教製茶 鄧靖耀(14歲,國中三年級)
分享至 line line

阿里山小少年製茶 導覽 野炊 樣樣通

  「靖諺,你去院子裡替媽媽採點龍鬚菜,晚上煮來吃。」、「靖瀚,來幫爸爸剝桂竹筍。」、「靖耀,今天有叔公、嬸婆上山來玩,你幫忙帶他們去附近走步道、看落日呀。」

老三靖諺貼心地主動去幫媽媽採龍鬚菜

  位於阿里山的嘉義縣番路鄉公田村隙頂,有如腰帶般一圈一圈纏繞山間的茶園,是這裡獨特迷人的景色,出產最具臺灣風土特色的高山茶。鄧家三兄弟曾祖父就在這裡種茶,開設天立製茶所,現有四、五甲茶園,三人還在媽媽肚子裡便開始喝茶,走路還不穩,就跟著阿公種茶、摘蜂,跟著阿嬤栽花、種菜,動手跑腿、分擔家事,不單是「家教」、更是他們生活的樂趣。

  老大靖耀國三, 175公分的他和阿里山「混得很熟」,帶起解說導覽自信老練。領客人到家旁邊的景點二延坪步道觀落日、雲海,看著樹葉飄動的方向,就知吹的是陸風、還是海風;抬頭看看天空,見到低壓壓的雲,就能判斷是積狀雲、快落雨了,提醒客人快點回家。對茶園和果園生態也能如數家珍,儼然有「第四代接班人」的架勢。

  老二靖瀚小六,是三兄弟中最好動的一個,精瘦黝黑,但幫忙茶園除草的工夫,也不馬虎;老三靖諺雖然只有小二,一臉白晰稚嫩,卻最是勤快,總早早起床替阿嬤的菜園和果樹澆水,媽媽高喊「誰來幫忙哦!」總是跑第一。採茶前須先把茶園裡的雜草除掉,才能有效率的採茶

  雖然因為就學關係,三兄弟上小學後,平常日和媽媽住在嘉義巿區,但一到周末假日,三兄弟總歸心似箭和媽媽一起回到山上的阿公阿婆家。「山上空氣好又開濶,連躺在地上看雲都好舒服,我喜歡待在山上。」靖耀說。

  鄧家的茶園一年採收春、秋、冬三季,每當製茶的季節,家裡連續數天燈火通明,因為由芽葉新鮮摘採下來、製作茶菁到發酵成茶葉,要掌握茶葉最佳的保水和發酵程度,必須一氣呵成、分毫不差,才能維持茶葉品質。

  雖然採茶和製茶,都由僱工幫忙,但三兄弟從小看到大,四歲開始就能「進場」幫忙,連最年幼的靖諺,都能像老師傅般有板有眼幫忙搖晃「翻茶」,動作輕柔穩健,不會過猛讓茶菁來不及受日照、也不太緩慢讓水份蒸發太快。通宵製茶時,看著大人不眠不休,他們總是特別興奮。老三靖諺才小學二年級,就能像老師傅般幫忙搖晃「翻茶」

  不過,最累的工作其實是採茶前的準備,必須先把茶園裡的雜草除掉,幫採茶工人「開道」,才能有效率的採茶。常常是爸爸穿上除草裝、操作除草機,三兄弟就在旁戴上手套徒手拔草。邊除草也邊上「自然課」,「爸爸,這片葉子為什麼有小小的小蟲?」「那是小葉綠蟬,牠會像蚊子一般插入茶葉的嫩芽吸食汁液,但牠們吸食過的芽葉做成的茶葉,反而會有特殊的香氣,做出來的就是『蜜香紅茶』啦!」

  鄧家是隙頂最早種茶的人家,鄧爸爸鄧光佑說:「小時候還看過我的阿公以傳統大鍋手工炒茶,我小學時就會在學校『發工』給同學,帶一班小毛頭到家裡來幫忙製茶。現在茶園腹地大了,多數工作都發包給工人,但帶著孩子們來幫忙,是要讓他們知道,阿公和爸爸是做什麼工作的?我們的汗怎麼流的?家裡的飯怎麼來的?更要認識自己的故鄉。」

  辛苦的農事,不時都會有意外的驚喜。那天,便有隻母竹雞孵蛋技術不佳、壓壞了一顆蛋,父子四人便把母雞連蛋帶回去當「寵物」,還找專業養雞廠幫忙孵化雞蛋;原本最讓三兄弟叫苦連天的除草苦工,因此有了意外的收穫,一路笑著回家。孵蛋技術不佳的母竹雞,被帶回去當「寵物」了!

  這些在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的觀察和學習,讓他們的自然和生物不必死記課本、都能舉一反三。靖耀最拿手的便是自然和生物,最愛的看書也是自然百科,從小在園子裡看見什麼奇特的小昆蟲或生物,除了問爸爸和阿公,就會回去查書本,還常在課堂上向老師「踢館」。

  靖耀國小自然科成績都保持在90分以上,他得意的說,有一陣子同學間流行養獨角仙,老師說,「獨角仙只吃西瓜。」他便回答,獨角仙只有酸的東西不吃,各種水果和樹汁液都喜歡。還以荔枝餵食後驗證他的說法,讓老師和同學也佩服。

  甚至因為和阿公、阿嬤相處時間長,閩南語也說得地道。有回鄉土教學課,老師教「雨鞋」閩南語發音,以國語直譯。靖耀也能立即糾正,「我阿公說,雨鞋應該是『鞋管』哦!」讓老師「學了一課」。

  阿公、阿嬤是三兄弟最崇拜的人。家裡雖然以種茶維生,但還種了各種蔬果、也自己養雞,都是要讓孩子「吃得好」,疼孫的阿公為了讓孫子們不要喝到有「塑化劑」的飲料,自己養蜂、採蜜,給孫子喝最純蜂蜜飲品。靖耀說:「我阿公超厲害,去摘蜂窩的時候,蜜蜂都不會叮他,後來我才知道,因為他身上有薰蜂的煙味,讓蜜蜂都害怕。」

  鄧媽媽、李尉禎回憶靖耀上幼稚園時,本來食欲很好、食量很大的他,在學校裡都不吃飯,老師很擔心。問他:「為什麼不吃?」他竟然說:「學校的菜菜好像壞掉,都不甜。哈哈,阿公、阿嬤種的自然野味,甘甜香脆,都把孫子的嘴都養刁了。」

  鄧媽媽特別重視孩子們的倫理教育,教孩子一定要敬老尊賢、孝順阿公阿嬤。三個兄弟每天都要輪「值日生」,幫忙洗碗、掃地。靖耀更和阿嬤和媽媽學會燒得一手好菜,有時還會下廚獻藝一番。

  這些本事讓靖耀在學校童子軍戶外露營時,成了班上最「搶手」的人,同學都搶著要和他一組。果然不管升火、野炊都難不倒他,其他組都吃半生不熟的菜飯,靖耀但一口氣燒了四道香噴噴的菜。知道靖耀的家在阿里山半山腰,有茶、有果、還有櫻花,學校的老師和同學,也常揪團到他家「觀光」。老大靖耀跟阿嬤和媽媽學會燒得一手好菜!

  鄧家阿嬤陳敏說,阿里山公路通車之前,隙頂這個地方很荒僻,吃一碗白米飯都要自己走3、4小時路挑上山。孫子跟著一起下田做事,是要讓他們知道,「我們做人,只要能認真做、用心做,就不會餓死。」這是鄧家四代製茶的精神、也是他們教養孩子的家風,兩者,三個小兄弟都學會了。

其他推薦文章
興大市集小姊妹 汪洋中的一粒米
金美國小附幼與小白鶴邂逅的奇幻旅程
健康幸福~羅家姐妹用愛澆灌的有機農場
林口台地農夫市集的幕後小幫手
順應自然 開啟孩子五感的教育~羅傑農場
穀東俱樂部,織夢的快樂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