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農業故事館 臺灣農業故事館

:::
同專題其他文章
人力培育輔導,創造臺灣農業新未來 農忙時不慌張,農業季節工調度系統建立! 產季區別+機械化作業,降低人力需求 撒下農業的種子-學生農場見習 農業聯合徵才平臺建立,整合全國農林漁牧之人力! 農會號召組團-農事服務團出征!
分享至 line line

產季區別+機械化作業,降低人力需求

水稻收割機正前往田區,可減少人力需求,減輕農民的負擔

  針對國內農業缺工現象,行政院農委會戮力推動自動化、機械化的省工栽培技術,透過科技研發省工的設備、設施或作業流程,以減少人力的需求,並且改善農場的作業環境。

  提高農業機械化的程度,為行政院農委會農業試驗研究所歷年來的工作項目之一,以省工、省力及降低生產成本為研究目標。近年來農村勞力不足,農試所的研究目標從稻作機械擴展至雜糧、特作及園藝作物等,協助更多農民採用自動化、機械化的省工栽培技術。

紅蘿蔔的採收也可以採收機械化進行

  

  甘藷栽培管理機械、落花生收穫機械、玉米採收機、家畜糞便堆肥自動翻堆機、動力整地農具、自動化施藥機械等,都是農試所的研究項目。此外,還有自走式土壤蒸汽處理機、自走式鑽孔施肥機等專利研發,以及高低莖作物施藥機、地下塊莖類農作物一貫化收穫機、行列果樹施藥機等技術轉移授權,嘉惠更多農民。

  除了研究單位的農機研發,農民學院的相關課程也介紹省工機械與自動化設備的使用方式,讓農民在田間操作時能順利運作,並且熟悉設備的維修保養方式。

短期葉菜生產自動化作業系統,生產有效率

  除此之外,各地的農業改良場也不定期舉辦相關觀摩會,向農民推廣自動化生產的功效,例如臺南農改場花費四年開發短期葉菜生產自動化作業系統,將短期葉菜的生產從播種到採收完全機械化,讓短期葉菜的生產更有效率,搭配環控溫室及自動化栽培管理,栽培期間不需使用農藥,生產的葉菜品質安全又衛生。

  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場長王仕賢表示,短期葉菜生產自動化作業系統包括了自動播種系統、穴盤苗移植系統、栽培箱自動移運系統、自動噴灌裝置及自動採收裝置,將葉菜生產過程自動化,大幅度降低了人工需求。他也強調,農業生產的自動化、機械化,不但省工省時,而且量產穩定。

農委會協助農民採用自動化、機械化的省工栽培技術,例如輪轉吊盤式栽培架。

  農委會推廣自動化、機械化的省工栽培技術,也依照不同地區、作物甚至品種來做調整。以荔枝為例,一九八○年代以前的主要品種為「黑葉」,產期集中,造成缺工現象,而且栽培方式較費人工,因此農委會改推早熟品種「玉荷包」、晚熟品種「糯米滋」,使產期延後至七月中、下旬,目前臺灣荔枝產期從五到七月都是收穫期,若品種比率能均分或分散,則農民會有較好的投資獲利。

  農委會也針對荔枝研究,進行密植矮化栽培試驗,建立省工栽培方法,栽培行株加寬,植株高度控制在2公尺左右,並且研發適用於荔枝的整枝修剪機,讓修剪、噴藥及採收等工作容易進行,不但省工而且也提高效率。

提高農業機械化程度,為農委會農業試驗研究所歷年來的工作項目之一,圖為落花生收穫機械

  近年農委會推動活化休耕農地,以提升糧食自給率,比如在沿海水源較少的地區推廣種植硬質玉米。硬質玉米的種植機械化程度高,播種、中耕施肥到收獲都有適合的農機具可使用,是非常省工且僅需低投入即可獲高產的作物。雲林縣口湖鄉農友呂津輝種硬質玉米,他認為硬質玉米很值得推廣,尤其是對人力不足的農戶來說,機械化的省工栽培可以有效減少對人力的需求。

  面臨農村人力高齡化,除了培養農業新血,例如學生到農場見習、青農專案輔導等,以及促進供需兩端的媒合,例如農業聯合徵才平臺、季節工調度系統、農事服務團等,更可以透過自動化、機械化的省工栽培技術,減少對人力的需求,也減輕農民的負擔。

其他推薦文章
不分老中青,一起打拚
開放的教養藝術 第三代花卉青農更勝於藍──美勝園
充電再出發,農業知識任你學
文創巧藝 農村新商機
田媽媽的懷念好滋味
圓夢新管道—農民學院 開創農業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