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農業故事館 臺灣農業故事館

:::
同專題其他文章
在農業中,看見生態之美 公平貿易,守護生態也照顧農人 坪林茶園與臺北樹蛙 田裡有腳印.讓農業與生態共存 薑心比心的有機農法 遺失的美好.水田生態 友善環境,找回消失的蜜蜂
分享至 line line

坪林茶園與臺北樹蛙

茶園上空的大冠鷲

  坪林區位於新北市東南端與新北市石碇、平溪、烏來、雙溪和宜蘭頭城、礁溪相鄰,四周環山,境內少平地,多山岳丘陵,全年降雨時數平均,水氣豐沛,不時雲霧繚繞,土壤更富含有機質,天然環境適合茶樹生長;又因處於山區,較無開發,空氣清新,水質清澈,讓其更能生產出好茶。境內八成居民從事茶業相關產業,其中以文山包種茶產製和銷售為最主要經濟活動,由於該區位屬北勢溪流域,全境在臺北翡翠水庫管制區內,農業用藥管制嚴格,時常進行檢測水質,以確保大臺北地區五百萬居民飲用水安全。

茶園裡的大銀腹蛛

  

  該區主要種植條型包種茶,屬於輕發酵茶,以青心烏龍為其代表茶種,特色是香氣清揚,滋味甘滑,如同含苞待放「青春少女」,為臺灣八種特種茶之一。由於環境適合茶業發展,當地的茶農收入普遍不錯,但土地大多是與林務局承租,在2000年「國有林業事業區出租造林管理要點」規定每公頃國有林需混種600顆樹木後,2003年又通過「國有林業事業區出租造林補償回收作業要點」,2008年修正為「國有林業出租造林補償回收作業要點」,根據第二點規定:位於翡翠水庫水源特定區的土地,被列為第二順位回收,影響了坪林茶葉耕種的面積。

茶園裡的白頭翁

  百年「世芳有機茗茶園」的主人─陳世義,早期如同其他人不了解生態的重要性,為了控制病蟲害和增加產量,也是使用農藥和化肥;然而,陳世義有感年事已高,更體悟到身體健康的重要性以及生命與生態的關係,加上政策因素,放棄了原本承租的國有地,而且子女也都成家立業,不須承擔家庭經濟壓力,決心改變原本的耕作方式,轉而從事友善耕作。2010年在有機產銷班的告知與補助下,委託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檢驗,並通過了慈心有機認證機構的認證,項目包含:茶、包葉菜、短期葉菜、果菜、豆菜、瓜菜、根莖菜、蕈菜、大漿果、咖啡。

  由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所發起的「綠色表育」標章,是以生態及環境保育為主要訴求,生產過程優先考量生態並遵守「綠色保育農產品管理規範」,以避免農業行為危害保育動物,提供保育動物生存環境,所以在人類的田裡可以發現蛙類、鳥類、動物的足跡,和諧共存在這片土地,共同依靠大地而活,並尊重每一個生命生存的權利,在這樣的田裡種植出來的農產品,貼上「綠色保育」標章貼紙,就是綠色保育農產品。

  因為不使用農藥、除草劑、化學肥料,且最終農產品無農藥檢出,茶園提供保育動物覓食、繁殖、育雛的環境,在生產過程中不忘記生態及環境保育,不僅生態豐富,更符合「綠色保育農產品」,因此,茶園獲得代表經濟活動與生態保育並重的臺北樹蛙綠色保育標章。

無使用除草劑茶園

  早在通過驗證前,他已經使用友善耕作方式種植茶葉,是坪林地區第一個有機茶葉產銷班的初始成員,陳世義對環境永續的觀念,早在金瓜寮溪要組織封溪護魚工作時,被推選為第1、2屆新北市坪林區生態保育協會理事長,就可以看出;在他任內完成金瓜寮溪封溪護魚與多個步道的建置工作,同時身為生態導覽員的他,不僅只是農夫,曾經多次與政府和學校合作,進行附近環境與茶園的生態導覽,未來還會繼續接受預約,讓大家可以在安全乾淨的環境下,進行茶園生態解說、講述茶葉故事和體驗古法茶葉製程。

水花園有機市集擺攤

  有機農法必須從土壤改良開始,配合輔導單位建議的田間管理方法如:指定有機肥及用量、挖溝施肥、建議噴灑、液肥等方式,更只能人工除草,辛苦程度遠遠超過於一般茶園,產量卻比慣行農法少,尤其是剛轉種時,收成不到原本1/4,售價也只有約一般茶葉的1.3~1.8倍,還有後端市場接受度的問題。如此吃力不討好的友善環境耕作,卻能保護生產者、消費者和自然生態,而我們應該要給他們掌聲與支持。這種行為還可以保護翡翠水庫水質,還給附近生物一個無害生態空間,少量雜草更可以降低土壤直接被雨水沖蝕,更是保障了大臺北的用水。友善耕作,正是讓經濟與環境找到平衡點,達到生產與生態雙贏的好辦法。

 
其他推薦文章
好好吃飯 從小教起
無毒農業島最佳藍本─花蓮無毒農業
農村遊學相揪夥
農村再生作夥來
魅力漁鄉~永續海洋
文創巧藝 農村新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