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蠶桑產業發展歷史已逾百年,過去栽桑養蠶以生產紡織品為主,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近年來研發多項蠶桑產品,展現產業創新工藝,增值蠶桑原料。 ▲ 農業櫥窗主題:蠶桑工藝絲絲入扣(2022年8月-9月) 蠶的一生 ▲ 家蠶的生活史 蠶的一生從卵、幼蟲(五個齡期)、吐絲結繭、化蛹到羽化成蛾,一個世代的時間約45天,是已馴化適合於室內飼養的鱗翅目昆蟲,可作為自然科教材,讓孩童能在飼養過程中,啟發對周遭環境的觀察力和對自然生命的關懷,富有生態教育意義。 苗栗區農業改良場家蠶種原庫保存136個家蠶品系(種),具有不同外部形態特徵,如特殊幼蟲斑紋、繭形與繭色等,每年持續繼代繁殖維持國家蠶種原遺傳多樣性,同時選育推廣品系(種)供應蠶農進行產品生產或服務嗜好飼養的民眾。 ▲ 苗栗區農業改良場家蠶種原庫推廣品系(種) 蠶桑產品 GABA 桑葉茶 桑葉具有舒緩神經的GABA成分,且不含咖啡因,以無氧發酵的技術,在製茶過程中保留更多的GABA成分,再依照不同發酵程度開發參香、麥香、果香三種風味的GABA桑葉茶。 桑香鬆 將桑葉應用於食品調料,開發減鈉、低碘的桑香鬆融合桑葉香氣及海苔酥脆口感,具有高膳食纖維,加入米飯、涼拌和麻糬等,美味加倍。 蠶蛹貓咪主食罐 利用家蠶特殊免疫特性,在化蛹過程中以物理性刺激誘導產生天然抗菌胜肽,再將此蠶蛹添加於寵物主食罐中,能有效抑制動物腸道壞菌的生長,且蠶蛹富含Omega-3脂肪酸,讓毛小孩吃得更營養、更健康。 蠶絲蛋白美妝保養品 添加蠶絲蛋白之美妝保養品,與皮膚親和性高,可以增加肌膚保水力,使肌膚具彈性更細緻。 臺灣蠶蜂昆蟲教育園區 為推廣蠶桑和有益昆蟲科普應用,宣導農業施政成果,苗栗區農業改良場設有「臺灣蠶蜂昆蟲教育園區」,此園區為五星級環境教育場域,設置有博物館(臺灣蠶業文化館、農業博覽館、生物產業館)及體驗活動(蠶繭花製作、搓愛玉、蔬果清潔液),辦理環境教育,向民眾傳達農委會科技施政成果、食農教育及推廣蠶桑昆蟲創新應用。107-109年舉辦「蠶繭文化創意競賽」,邀集民眾利用蠶繭美化生活空間,從蠶繭造型創造出白玉苦瓜、鸚鵡、金魚和蝴蝶蘭等各式各樣藝術作品,將平凡的傳統產業素材增添文化氣息更帶有活潑新意。 ▲臺灣蠶蜂昆蟲教育園區-臺灣蠶業文化館 ▲臺灣蠶蜂昆蟲教育園區-蠶繭花製作體驗活動 ▲臺灣蠶蜂昆蟲教育園區-介紹影片 從生態到工藝 蠶桑產業在1970年代極為興盛,蠶繭外銷作為紡織品的產值高,當時栽桑養蠶已成為全民運動,甚至納入自然科學課程,利用家蠶的一生,啟發孩童的觀察力及進行生態教育。然而在1980年代,化學纖維興起逐漸取代了天然纖維,加上社會工業化影響,勞力成本高的產業被工業產品取代而沒落,桑園逐漸廢耕,缺少了桑葉,連學校家蠶的一生課程也逐漸被其他昆蟲的飼養取代。 為了振興國內蠶桑產業,讓民眾重新認識優美的蠶桑文化,苗栗區農業改良場積極改善蠶桑生產飼育技術,提升家蠶材料的生產效益,研發新穎蠶桑產品、配合環境及食農教育推廣傳承蠶桑文化,期許未來復興臺灣蠶桑產業及開創嶄新的蠶桑科技! 資料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提供

民國97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以下簡稱農委會)推動「建構農村優質生活體系」計畫,為能區隔餐食與技藝的不同,建構以餐食為主的田媽媽品牌,同時開發創以「技藝」為輔的微型產業輔導計畫。其後,為鼓勵農村婦女參與巧藝計畫,在100年將本計畫定名為「農村婦女巧藝」計畫。 ▲ 農業櫥窗主題:農村巧藝 (2022年6月-2022年7月) 在幾年來的推動執行之下,農村婦女巧藝工作加入許多男性成員,為因應性別平等議題,以及農村、社區高齡化,期望計畫擴及更多參與者,包括社區、農村等有志於手工藝傳承與創新學習者,103年起,計畫更名為「農村巧藝」,並以「農藝創生」為主題持續推動,協助商品化以及地方產業品牌化。 透過以農村地區家庭及社區為核心,輔導農村婦女暨其他成員,成為農村地區人力發展奠定基石,發掘開發農村在地人力及潛在生產力,同時激發農村、社區的技藝傳承與認同,從在地產業出發,以回饋在地與農村地區的發展。 ▲ 農村巧藝 地方創生 推動主軸 農村巧藝計畫藉由導入手創、設計的專家、學者團隊輔導,協助農會發展在地特色的手創商品,並鼓勵家政班班員參與手創商品製作、開發並走入手創市場,不僅拉近了農業與大家之間的距離,藉由親手製作的手創商品傳承農村記憶與技藝,敘述在地農業與手創的鏈結,使消費者更近一步認識臺灣最在地、最用心與最努力的農業故事,達成以下目的: 與地方永續的結合 加值與永續 與地方人才的配合 地方與人才 與手作觸感的融合 質感與手感 與消費市場的謀合 設計與市場 與加值技術的媒合 素材與技術 與生活型態的契合 轉化與生活 ▲ 臺中清水區農會透過編織,做出稻米、玉米包 ▲ 彰化縣農會以春仔花技藝製作觀葉植物小品盆栽 農村巧藝成果輯 農委會鼓勵家政班農村巧藝朝在地化、特色化及商品化邁進,107年挑選12家農會,完成製作農村巧藝成果輯(第一輯);111年挑選12家農會,完成製作農村巧藝成果輯(第二輯),以「凝聚」、「蓬勃」、「綻放」及「豐收」匯聚巧藝的不同階段作品。從強化家政班班員意識、執行製作開發與成果展現,到商品品牌化歷程,說明農村巧藝計畫帶來更多在地鄉情與手感溫度,同時也促使各界反思地方農業文化延續的議題,透過巧藝計畫的推動,回應了在地文化與永續發展。 ▲ 農村巧藝成果輯(點擊線上看吧!) 農、漁會特色巧藝作品 ▲ 宜蘭羅東鎮農會製作出的蠟染作品,每個都很獨特 ▲ 宜蘭冬山鄉農會的藍染作品 ▲ 嘉義番路鄉盛產柿子,番路鄉農會遂以柿子為主題,製作口金包、袋包 ▲ 臺東區漁會特別的魚鱗花飾品 資料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輔導處提供
專題推薦
專題文章
-
坪林茶園與臺北樹蛙 坪林區位於新北市東南端與新北市石碇、平溪、烏來、雙溪和宜蘭頭城、礁溪相鄰,四周環山,境內少平地,多山岳丘陵,全年降雨時數平均,水氣豐沛,不時雲霧繚繞,土壤更富含有機質,天然環境適合茶樹生長;又...
培育農場新世代 小黃瓜達人傾囊相授 一邊用手固定導管,一邊駕駛電動車,學生蕭竣文拉著導管到溫室角落,準備注入益生菌,這是陳蒼鄢從源頭防止病蟲害的做法,也是他傳授給竣文的其中一項技術。 小黃瓜園不論農業技術或是產銷都十分出色,因此在...
認識食材有方法 地產地消最安心 我們吃的食物哪裡來?在重視食安的現代,這個議題顯得格外重要。 食材來源,不就是農人種的、從店家買的?但是美國知名的飲食作家麥可波羅(Michael Pollan),寫了本厚達四百多頁的書,就只為...
-
在地消費‧農夫市集 在全球減碳風潮影響下,除了節能減碳外,減少「碳足跡」也成為新興的環保指標。所謂的碳足跡就是指一個人在生活中所製造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不論是平常搭乘的交通工具、使用水電等資源,甚至是日常生活的飲食,都會影...
豬農團結力量大,增強市場競爭力 為因應臺灣的小農制度,及便利小農們將所生產的農產品運輸到市場交易,因此政府長期以來推動共同運銷制度,輔導農會或鼓勵農民組成運銷合作社辦理共同運銷業務,因此大家常聽到蔬果有共同運銷合作社,豬肉當...
自己種菜最天然 現代人越來越重視均衡飲食,過量的肉類食物,往往容易帶來心血管疾病,因此,在追求健康飲食時代裡,人們對於蔬菜類的需求日益殷切,但又怕購買的蔬菜被菜農施以過量的農藥,為求吃得安心,便開始流行起自己動手種青...
-
工業漁業結合 冷排水擴大邊際利用效益 大型工業工程如何與在地居民共存,化衝突為共好,一直考驗著人類的智慧。台灣高雄市永安區液化天然氣(LNG)接收港自2005年起,將液化天然氣轉為氣態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冷排放水,供應給當地養殖業使用。如此,...
用吃解決農業剩餘物的幫手─黑水虻 艷陽高照,微風徐來,在彰化縣員林通往集集的主要道路上,一條被青綠稻浪包夾(映襯)的小徑,直通御飧放牧養雞場。沒有預期的雞禽排泄臭氣,也沒有田間果實腐朽後的酸壞氣息,探究其因,發現這一切背後都歸功於一群...
木質廢棄物轉生物炭─改良土壤又可發電 每每颱風過境,大雨橫掃,草木難敵風雨交加的侵襲,斷木殘枝總是瘡痍遍野,搖搖欲墜的果樹撐著枝幹,等待被收拾、救援。原本這類等著清潔隊剷除的木質廢棄物,因生物炭技術的開發,開啟了一趟全循環再利用的里程。 ...
-
動物醫生好忙! 動物醫生是人類與動物之間最好的翻譯官,動物醫生大致可分為五大類別:經濟動物醫生、公務動物醫生、伴侶動物醫生、野生動物及保育動物醫生與實驗動物相關藥物開發動物醫生。動物醫生的職責除了臨床醫治外,...
邂逅牠之前,先認識自己 兒時看別人家養狗、叫好又叫座的寵物電影、路邊櫥窗裡的漂亮狗貓,每個人多少都有「好想養寵物!」的時候。感動化為行動之前先想想,究竟寵物放在自己生命裡的哪個位置,有沒有條件養寵物,以及能養怎麼樣的寵物...
一見傾心,日久生情 有了養寵物能力和環境,確定適合養的品種、大小後,準備迎接跟寵物第一次見面了!哪裡能遇見我的牠?之後又要怎麼樣陪伴和照顧?迎接新生命總是興奮又忐忑不安不安,這邊有些撇步,讓你和寵物一見傾心,日久生情...
-
選蛋吃雞大代誌-這樣挑好蛋好雞 剛嫁作人婦的小琴為了練習洗手作羹湯,常常抱著食譜猛讀,她發現雞蛋、雞肉是廚房重要角色,無論煎、煮、炒、炸都美味,她決定親自去市場買些雞蛋、雞肉回家。出門前,小琴撥通電話向媽媽請教挑蛋、挑雞肉的要訣。 ...
建立農產品溯源體系 活力東勢靠團隊合作打造外銷王國 但願能開一間餐館,裡頭每道菜都都能清楚知道來源!是東勢果菜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王文星的願望。近年來,投下重金建構胡蘿蔔生產王國,他最大的願望,是希望把日本人眼中認為次於紐西蘭的台灣農產品形象,提升到...
臺灣在地濃濃土豆香-現磨花生醬 臺灣人普遍喜歡吃花生,從廟口老人家圍坐泡茶即可看出,桌上必有包花生,不論是烘乾、炒熟抑或硬的、軟的,都各有其特殊風味,可謂是老少咸宜的零嘴,相對市場也十分競爭。我們常吃到花生,但花生從何而來,似乎鮮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