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農業故事館 臺灣農業故事館

:::
分享至 line line

臺灣可可 獨一無二

  一個產業聚落與飲食文化的形成,其成長茁壯需要一群人,為共同的目標努力向前邁進,才能使產業成長與茁壯。

農業櫥窗主題:臺灣可可 獨一無二(2022年12月-2023年1月)

▲ 農業櫥窗主題:臺灣可可 獨一無二(2022年12月-2023年1月)

  臺灣很幸運能在同一塊土地實踐從產地到餐桌(Tree to Bar),在可可莊園裡,從可可樹的培育、可可果的採集,到發酵的前置階段,讓新鮮的可可豆,在發酵前就有好的品質,不僅帶出臺灣可可獨一無二且多層次的風味,其生產方式也是全世界最短加工里程。此外,臺灣四季物產富饒、飲食文化的多元性,成為「臺灣可可 獨一無二」包容謙遜的文化風格,這樣的優勢是他國巧克力無法比擬,讓在臺灣崛起的可可產業,以島國之名昂揚國際。

從可可到巧克力的旅程

▲ 從可可到巧克力的旅程

「Tree to Bar」世代傳承攜手種下土地原力的DNA

  臺灣可可樹的來源,可追溯到西元1922年日本人從印尼爪哇引進種子試種開始,但因種植技術無法突破,幾乎沒有收成而慢慢沒落。直到2003年屏東內埔的農民種下臺灣最早期的第一批可可樹,因而奠定臺灣可可的基礎。現階段屏東可可種植面積約200~300公頃,整體總產量逼近千噸,屏東的可可產業已經是一條龍,有著從產地到餐桌最短距離、最少的碳足跡,其次是屏東巧克力的製程最短、最新鮮。

可可品種。

▲ 可可品種

  屏東可可豆目前不具備抽脂的經濟規模,因此屏東可可都是含脂的,這幾年因為醱酵技術和風味品評的進步,滑順口感沒有改變甚至更好。在產業推進過程中,也形成一股可可產業族譜——百歲人瑞不退場、年輕人進場、父母親變成槓桿,讓老人家留在自己家鄉照顧可可園,讓年輕人負責行銷,中年人等於半老闆以行銷推廣為主,形成三代同堂讓孩子慢慢接棒出頭到店頭。

「越在地 越國際」 用臺灣風土耀眼國際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透過「農村社區產業企業化輔導示範計畫」以及「青年回留農村創新研究計畫」支持屏東可可青年投入創業期間,以標準化模式建立投入軟硬體資源,包含已初步協助完成符合國際標準之HACCP與ISO22000認證,同時也參考國內外可可初級加工品質規範製訂作業檢核手冊,希冀可可產業在穩定生產品質狀態下,未來得以打破既有的消費模式與框架,朝向多元加值的異業合作商業模式,達到創產、創價、創造與創生的經濟效益。

各種可可果實。 巧克力製品

▲ 臺灣從可可果變成可可豆,製成很短,也很新鮮

除此之外,也協助支持可可產業與高屏地區大專院校合作,如屏東科技大學擁有國內首屈一指的農學院,長年對可可樹多有研究,特別在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或如高餐大在餐飲與旅運專業,結合遠東科技大學自動化控制系在超臨界應用,以及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設計系、屏東大學、美和科技大學、大仁科技大學等,達成實務與理論並行應用的產學合作,同時媒合青年學子投入地方產業與事務的參與,促進產業創新及創造在地學習、在地就業的新模式等,一起打造巧克力之鄉。

臺灣的巧克力品牌。

▲ 臺灣的巧克力品牌

中央與地方從農村再生共同攜手推動地方創生

在政策推進的脈絡下,水土保持局協同其他單位聚焦可可產業發展方針,引進產業於各階段價值鏈發展中所需的資源挹注,以「擴大多元參與」、「強調創新合作」、「推動友善農業」和「強化城鄉合作」等四目標,引導各機關加強跨域合作,以PDAC循環模式平衡城鄉服務差距,持續精進服務作為,擴大與民間的互動合作。建構城鄉特色創新場域、打造區域產業品牌,進而吸引更多青年人才返鄉,種種的推動成效,儼然已成功打造出「臺灣可可 獨一無二」無可取代的產業品牌。

產官學社企

資料來源:水土保持局臺南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