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97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以下簡稱農委會)推動「建構農村優質生活體系」計畫,為能區隔餐食與技藝的不同,建構以餐食為主的田媽媽品牌,同時開發創以「技藝」為輔的微型產業輔導計畫。其後,為鼓勵農村婦女參與巧藝計畫,在100年將本計畫定名為「農村婦女巧藝」計畫。 ▲ 農業櫥窗主題:農村巧藝 (2022年6月-2022年7月) 在幾年來的推動執行之下,農村婦女巧藝工作加入許多男性成員,為因應性別平等議題,以及農村、社區高齡化,期望計畫擴及更多參與者,包括社區、農村等有志於手工藝傳承與創新學習者,103年起,計畫更名為「農村巧藝」,並以「農藝創生」為主題持續推動,協助商品化以及地方產業品牌化。 透過以農村地區家庭及社區為核心,輔導農村婦女暨其他成員,成為農村地區人力發展奠定基石,發掘開發農村在地人力及潛在生產力,同時激發農村、社區的技藝傳承與認同,從在地產業出發,以回饋在地與農村地區的發展。 ▲ 農村巧藝 地方創生 推動主軸 農村巧藝計畫藉由導入手創、設計的專家、學者團隊輔導,協助農會發展在地特色的手創商品,並鼓勵家政班班員參與手創商品製作、開發並走入手創市場,不僅拉近了農業與大家之間的距離,藉由親手製作的手創商品傳承農村記憶與技藝,敘述在地農業與手創的鏈結,使消費者更近一步認識臺灣最在地、最用心與最努力的農業故事,達成以下目的: 與地方永續的結合 加值與永續 與地方人才的配合 地方與人才 與手作觸感的融合 質感與手感 與消費市場的謀合 設計與市場 與加值技術的媒合 素材與技術 與生活型態的契合 轉化與生活 ▲ 臺中清水區農會透過編織,做出稻米、玉米包 ▲ 彰化縣農會以春仔花技藝製作觀葉植物小品盆栽 農村巧藝成果輯 農委會鼓勵家政班農村巧藝朝在地化、特色化及商品化邁進,107年挑選12家農會,完成製作農村巧藝成果輯(第一輯);111年挑選12家農會,完成製作農村巧藝成果輯(第二輯),以「凝聚」、「蓬勃」、「綻放」及「豐收」匯聚巧藝的不同階段作品。從強化家政班班員意識、執行製作開發與成果展現,到商品品牌化歷程,說明農村巧藝計畫帶來更多在地鄉情與手感溫度,同時也促使各界反思地方農業文化延續的議題,透過巧藝計畫的推動,回應了在地文化與永續發展。 ▲ 農村巧藝成果輯(點擊線上看吧!) 農、漁會特色巧藝作品 ▲ 宜蘭羅東鎮農會製作出的蠟染作品,每個都很獨特 ▲ 宜蘭冬山鄉農會的藍染作品 ▲ 嘉義番路鄉盛產柿子,番路鄉農會遂以柿子為主題,製作口金包、袋包 ▲ 臺東區漁會特別的魚鱗花飾品

我國蔡英文總統於110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宣示,臺灣需把握國際趨勢規劃2050年淨零排放的路徑,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作為各部會之首,在同年9月1日成立「氣候變遷調適及淨零排放專案辦公室」,統籌規劃農業部門因應氣候變遷政策,並迅即展開全國巡迴共27場次系列座談會,由產、官、學、社區代表等共同集思廣益,提供農業部門氣候變遷調適與淨零排放具體方案與路徑規劃參考。 111年2月9日,農委會率先喊出農業部門淨零排放目標,不僅辦理的「邁向農業淨零排放策略大會」,邀請國內相關領域逾百位的專家、學者及團體代表,為我國農業淨零排放擘劃藍圖,共籌良謀。主任委員陳吉仲出席閉幕致詞時宣示,農業部門將在2040年將達到淨零排放目標,並針對「減量」、「增匯」、「循環」及「綠趨勢」4大主軸下,具體提出19項策略與對應的59項措施,在各項措施下設定具體的做法與路徑,明確2040農業淨零排放的目標願景。 ▲ 農業櫥窗主題:農業部門因應氣候變遷推動成果 (2022年4月-2022年5月) 減量-減少溫室氣體排放50% 透過各項低碳操作策略與措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包含精準餵飼、調整飼料配方、使用電動農機、低碳耕作模式,以及精確掌握溫室氣體排放基礎數據等技術研發與推廣。 增匯-增加1000萬公噸碳儲存 強化在森林、土壤、海洋等自然環境,讓溫室氣體從大氣分離,並提升固定溫室氣體能力,包含造林、加強森林撫育管理、提高國產材自給率、加強土壤管理、推廣負碳農法、管理並復育海洋及濕地等措施的技術研發與推廣。 循環-建立農林漁畜低碳永續循環場域 透過「從搖籃到搖籃」的循環概念降低資源浪費,減少環境衝擊,加值剩餘資源,創造跨域循環新興產業,包含剩餘資源加值再利用、建置跨域循環場域、循環營運模式及循環技術科技研發等。 綠趨勢-建構淨零農業友善環境 透過各項助攻型措施,建構淨零農業友善環境,包含推動能源自主農漁村、建立農業有效碳定價與碳權交易輔導機制、農業綠色金融工具、完善主要農產品碳足跡資訊以推廣綠色消費、人才培育及全產銷鏈創新科研等。 農業部門推動淨零排放的各項策略措施,將透過跨單位部門及國家間合作、創造農漁民及參與者誘因、建立碳權交易運作機制、執行示範場域合作等面向,多管齊下全面推動,並將依循全國農業會議模式,定期與全國產官學界檢視及列案管理。相關資訊已同步置於農委員官網( https://www.coa.gov.tw ),歡迎所有關心農業淨零排放議題的民眾觀看。
專題推薦
專題文章
-
果香滿溢 黃家三代發揚家傳葡萄園 「路葡萄的路,是來自我祖父的名字─黃路。」 葡萄世家「路葡萄隧道」至今已傳承至第三代的黃俊仕,他表示祖父原本在二重社區種植柑橘,因為黃龍病肆虐,只好將柑橘樹挖除並燒毀,因緣際會之下決定轉作葡萄,於是祖...
延續傳統 陳文富父子攜手擘畫有機新藍圖 地處花蓮的明淳農場,是一座乘載了三代的記憶的農場,農場主人陳文富,近年也開始將農場逐漸交由兒子柏叡接手,在父子間變與不變的堅持下,讓農場經營與他們場內生態一樣,富饒生機。 從民國50年代就開始務...
傳承有機理念 巫家父子合力出擊 沿著東蘭路來到上石城,一邊是小瓢蟲農場,一邊是石圍牆酒庄,看似沒有關係的兩座農家,其實是由巫家父子們─巫建旺、巫居垣及巫居訓共同打拼的心血結晶。 巫建旺二十多年前創立了小瓢蟲有機農場,是台灣第一...
-
在地消費‧農夫市集 在全球減碳風潮影響下,除了節能減碳外,減少「碳足跡」也成為新興的環保指標。所謂的碳足跡就是指一個人在生活中所製造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不論是平常搭乘的交通工具、使用水電等資源,甚至是日常生活的飲食,都會影...
豬農團結力量大,增強市場競爭力 為因應臺灣的小農制度,及便利小農們將所生產的農產品運輸到市場交易,因此政府長期以來推動共同運銷制度,輔導農會或鼓勵農民組成運銷合作社辦理共同運銷業務,因此大家常聽到蔬果有共同運銷合作社,豬肉當...
自己種菜最天然 現代人越來越重視均衡飲食,過量的肉類食物,往往容易帶來心血管疾病,因此,在追求健康飲食時代裡,人們對於蔬菜類的需求日益殷切,但又怕購買的蔬菜被菜農施以過量的農藥,為求吃得安心,便開始流行起自己動手種青...
-
木質廢棄物轉生物炭─改良土壤又可發電 每每颱風過境,大雨橫掃,草木難敵風雨交加的侵襲,斷木殘枝總是瘡痍遍野,搖搖欲墜的果樹撐著枝幹,等待被收拾、救援。原本這類等著清潔隊剷除的木質廢棄物,因生物炭技術的開發,開啟了一趟全循環再利用的里程。 ...
工業漁業結合 冷排水擴大邊際利用效益 大型工業工程如何與在地居民共存,化衝突為共好,一直考驗著人類的智慧。台灣高雄市永安區液化天然氣(LNG)接收港自2005年起,將液化天然氣轉為氣態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冷排放水,供應給當地養殖業使用。如此,...
老祖宗水利智慧-貢寮百年水梯田 2014年臺灣面臨10年大旱,各地水庫拉緊報,但2015年一入夏,蘇迪勒颱風和難得的八月鋒面,又讓許多地方成為水鄉澤國,旱澇交替一直是臺灣的宿命,新北市貢寮的居民很早就體認到這點,百年前就順著坡地,闢...
-
邂逅牠之前,先認識自己 兒時看別人家養狗、叫好又叫座的寵物電影、路邊櫥窗裡的漂亮狗貓,每個人多少都有「好想養寵物!」的時候。感動化為行動之前先想想,究竟寵物放在自己生命裡的哪個位置,有沒有條件養寵物,以及能養怎麼樣的寵物...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我某某,願意接納你某某……不管是好是壞,是富有或貧窮,悲傷或快樂,我會好好愛你,照顧你,直到有一天死將我們分開。」這是台北市動物之家將結婚誓詞改成的鐘愛寵物誓詞。你願意對寵物許下這樣的承諾嗎? ...
一見傾心,日久生情 有了養寵物能力和環境,確定適合養的品種、大小後,準備迎接跟寵物第一次見面了!哪裡能遇見我的牠?之後又要怎麼樣陪伴和照顧?迎接新生命總是興奮又忐忑不安不安,這邊有些撇步,讓你和寵物一見傾心,日久生情...
-
選蛋吃雞大代誌-這樣挑好蛋好雞 剛嫁作人婦的小琴為了練習洗手作羹湯,常常抱著食譜猛讀,她發現雞蛋、雞肉是廚房重要角色,無論煎、煮、炒、炸都美味,她決定親自去市場買些雞蛋、雞肉回家。出門前,小琴撥通電話向媽媽請教挑蛋、挑雞肉的要訣。 ...
金黃麥田,海口小鎮重返麥鄉之路 78歲婆婆成為復耕大城小麥的一盞明燈從小生長在大城的農民,因氣候因素的推力,普遍只種植第1期稻作、第2期稻作品質不佳且收成不好,漸漸休耕不願意耕種,碾米廠第2代的林明煬、林世勳兄弟看到農地上沒有作物,...
建立農產品溯源體系 活力東勢靠團隊合作打造外銷王國 但願能開一間餐館,裡頭每道菜都都能清楚知道來源!是東勢果菜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王文星的願望。近年來,投下重金建構胡蘿蔔生產王國,他最大的願望,是希望把日本人眼中認為次於紐西蘭的台灣農產品形象,提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