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農業故事館 臺灣農業故事館

:::
原鄉富足的密碼

       為推動原鄉部落作物永續利用,農業部種苗改良繁殖場(以下簡稱種苗場)與臺灣非營利組織─慈心有機農業基金會合作建立原鄉小米種原保存體系,一路走來近三年的時間,與原鄉的夥伴一起建立各地小米品系性狀調查及提昇種子品質與發芽率,同時也建立了小米保種的標準作業流程及保存體系。如果部落有種原繁殖及保種需求,可以尋求種苗場協助,種苗場提供了一個完善種子的種原保存機制--真正實現「種子留在部落」的體系,並盤點出部落小米的傳統美食及其加值應用的現況,希望透過團結的力量加速小米種原的保存,增加未來更多新的加值利用   ▲農業櫥窗主題:原鄉富足的密碼—小米(2024年2月-2024年3月) 推動原鄉部落小米種原保存及文化永續傳承        氣候變遷影響作物生產,全球糧食安全成為國際關注的焦點。根據聯合國的分析,小米能夠在乾旱嚴苛環境下生長。當其他穀物收成不佳時,小米有機會可以成為當地的主要糧食,也是重建糧食供應系統的關鍵作物之一,聯合國也將2023年定為國際小米年,希望喚醒各國對小米的重視、研究和保存利用。然而,在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小米的栽培大多被其他作物取代。即使在原住民部落中,曾為傳統主食的小米也逐漸消失。近年來,在臺灣原鄉產業、學術單位和農研機構共同發起了一系列小米種原保存行動,和原鄉部落的有志之士一起搶救小米種原與文化,以實現小米文化的永續傳承。 以現代的種子技術,實現「種子留在部落」的保種體系        在2021年至2023年期間,慈心有機農業基金會共收集了205個花蓮、台東、屏東等原鄉部落的小米品系,並將小米種子交給種苗場,透過種苗場在技術面,如種子品質檢查、種原保存體系、病蟲害防治及種子調製;及資源共享面,如異地保存與倉儲寄倉等的量能,提供部落專業留種之技術,並交流種原保存之經驗,進而建構完善的經濟種原分享機制,讓原鄉小米種原多樣性及傳統文化得以永續傳承發展。歷經二年的努力,除了已經喪失活力而無法恢復的種原外,目前已成功繁殖更新了156個小米品系,並調查和確立這些品系的重要農藝特性,透過建立保種體系和分享機制,讓小米種原的多樣性能夠永續傳承。 ▲歷經2年的努力,目前已成功繁殖更新了156個小米品系 運用80/20法則--種原回歸部落/異地備份保存        2023年5月,種苗場和慈心有機農業基金會邀請原鄉部落族人參加小米保種觀摩分享會,對於在種苗場經保種體系所生產的小米種子予以認同與肯定,後續已將80%的小米種子回歸部落。部落族人將品質優良種子帶回部落繼續種植。而20%的小米種子將存放在種苗場(異地保存)的專業倉儲環境中,並在部落需要時回歸給部落。活動結束後,更多原鄉部落族人透過慈心有機農業基金會將部落傳承的小米種原交給種苗場,希望通過團隊合作,能夠世世代代保護珍貴的小米種原。 ▲種苗場舉開小米保種觀摩分享會,得到原鄉部落族人認同與肯定(照片來源:慈心有機農業基金會) 部落富足的密碼,小米加值應用        原鄉小米加工技術少,產業化程度較低,消費方式仍以原鄉部落傳統食物及小米粥為主。小米的主要加工方式是脫殼、碾米等方法除去穀子的種皮,加工成包裝小米,再做成各樣的傳統食物,此為部落族人主要食用和產品型態,隨著人們飲食結構與消費習慣的轉變,小米作為飲食搭配的載體,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除了傳統食物等吃法外,開發新一代機能型小米食品成為熱門的研究方向。以下介紹小米在部落食材及加工應用的品項: (一)原鄉部落傳統食物        小米粽(吉拿富)、小米阿拜、小米醃肉、小米飯及小米粥等,都是來自部落的傳統美食。小米粽是以假酸漿葉包覆小米、豬肉及芋頭粉,再用月桃葉包覆後一起蒸煮,味道爽口且帶著月桃香氣,是最常見的部落美食。 (二)小米加工品        包裝小米,是目前部落族人最大宗的產品型態;另釀製成小米露、小米酒及加工成小米麻糬,是在部落旅遊常見的伴手禮產品。部落族人亦開發出小米甜甜圈、小米石頭泡芙及小米冰淇淋等產品,打開小米多樣化發展的契機。慈心有機農業基金會在部落輔導種植有機耕作的小米並收購小米,開發出小米結合紅豆的紅潤小米飲產品。另外,桃園市復興區之部落以小米結合辣椒,開發出在地的特色辣椒醬,並且供不應求。故小米與部落在地食材結合,可激盪開發出不同的產品。 ▲小米甜甜圈、小米冰淇淋、紅潤小米飲及小米辣椒醬等產品,展現原鄉小米的特色 (三)小米裝飾及療癒產品        為因應部落文化體驗及生態旅遊的蓬勃發展,小米除了食用用途外,亦可開發出結合文化的傳統花穗飾品及花環頭飾等裝飾產品。種苗場以部落之豐富的種原多樣性,嘗試研發出部落手作體驗之療癒產品如小米花束、小米捧花、小米療癒瓶、聖誕小米花環及吊飾等,並在2023年12月之醫療展推廣展示,可供部落開發及運用。 ▲種苗場嘗試研發部落手作體驗之療癒產品。 結語        小米在原鄉部落的農業活動、宗教祭儀及文化傳承等各層面有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小米具有抗、耐逆境、節水抗旱及適地適種的特色,亦是提供綠色生態及有機栽培的重要種原材料。為避免種原流失,原鄉的小米種原保存刻不容緩,經過努力,也已建立了可以落實種原留在部落的體系。在面對未知的氣候變遷及挑戰,小米種原多樣性及豐富度對因應氣候變遷更有其重大意義。期望在臺灣原鄉部落、學術單位和農研機構共同合作下,啟動小米多元化的研發與應用,有助於部落種原保存、友善生產環境、食農教育、文化體驗及加值應用,達到提升部落經濟及文化永續傳承之目標。   資料來源 : 種苗改良繁殖場/羅英妃、林上湖、蘇士閔、馮雅智、邱燕欣、廖宜倫、張定霖

閱讀更多
農業策略聯盟

  為引導農產業發揮產業自主、產業自治,加速整合產業價值鏈上、中、下游,農業部農糧署自107年起輔導香蕉、鳳梨、柑橘、文旦、番荔枝、金柑、洋蔥、大宗蔬菜、大蒜、落花生、甘藷、柳橙、紅豆、大豆、咖啡等計15項作物成立農業策略聯盟。   透過農民、產銷班、農會、合作社場、農企業等組織合作與分工,以消費市場為導向,群策群力,從生產、供給、需求面向,進行垂直及水平整合,拓展農產品銷售通路動能,完善產銷鏈結、共創價值,達互利、互惠,促進產業共好、共榮之目標。 ▲農業櫥窗主題:農業策略聯盟 (2023年12月-2024年1月) 農業策略聯盟緣起   民國89年農政單位推動農業策略聯盟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因應加入WTO,隨著階段任務完成後卸下重任。迄今已超過20年,107年再次啟動,進入農業策略聯盟2.0。   過往在小農經營之下,遭遇非常多的困難,包括氣候造成產銷失衡、小農耕地面積太小不易因應全球化競爭等等,所以須要透過組織間的橫向與縱向合作,也就是連結生產、加工、通路,串聯生產端及消費端,包括內外銷業者以及休閒文化產業,共創農業附加價值。並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建立優質安全的農產業,讓臺灣最優質的農產品可以在世界舞臺具有競爭力,獲得一級讚賞。   組織合作的過程中,成功關鍵因子在於農產品品質,也就是由產品品質來決定市場價值。透過農業改良場所研發的技術,提升農民生產技術;強化分級包裝、低溫運輸,冷鏈保鮮技術,及穩定鮮果外銷品質;及以計畫性生產輔導符合市場需求規格化產品,穩定共創產業各環節之收益;並透過二級多元加工及六級產業化之推動,導入產銷履歷及食農教育,進行市場區隔,提升國產農產品之需求及多元價值。藉由各農業策略聯盟緊密合作,帶領產業逐步朝向更好的方向,讓未來農業充滿商機及發展空間。 (整理自111年7月21日農業策略聯盟共識營胡忠一署長勉勵詞) 農業三箭 行動整合   農業策略聯盟透過組織合作與分工,落實農業三箭政策包含「多元行銷、加工加值、拓展外銷」,藉以帶動產業「品牌共好與共榮」。 ▲農業三箭行動整合圖(農糧署製圖)   「多元行銷」強調產銷互利,以健全產業供應鏈,落實產地到餐桌安全之旅為核心,主要措施包含以市場導向為主軸,通過產銷履歷驗證、改善田間生產設備,以及建置完善理集貨分級包裝場,提高供貨量與質,同時運用商業模式,拓展多元通路,提高國產農產品的能見度與信賴度。例如「文旦策略聯盟」透過搭配重量式選果機及光波式非破壞性甜度檢測機的分級選別,確保供貨品質;「大豆策略聯盟」則首創C(Community)田間生產社群、B(Base) 初級理集貨場及A(Advance)區域採收後調製中心的分區分責作法,建立完整有效的供應鏈及管理模式;而「紅豆策略聯盟」則共同推動設置紅豆集團產區、契作契銷,以及採後分級包裝倉儲,提升國產紅豆食用安全形象。 ▲文旦策略聯盟不斷導入自動化設備,藉以提升作業效率與品質。(照片來源:農糧署) ▲大豆策略聯盟總召分享C.B.A.分區分責作法推動聯盟成員供應鏈管理。(照片來源:農糧署) ▲農糧署與各界專家顧問訪視紅豆策略聯盟成員,交流採後分級包裝與品質。(照片來源:農糧署)   「加工加值」強調多元加工,以跨域合作轉型農產品,多樣面貌創造新價值為核心,主要措施則是依循消費市場需求,推動與食品加工、生活用品或化妝品製造廠、餐飲業、通路業者等跨域合作,強化農產品契作與次級品多元加工研發利用,同時調整市場結構與通路,創造農產品新價值。如「金柑策略聯盟」以健康為核心,計畫性多元加工研發與行銷;「落花生策略聯盟」透過技轉高油酸花生開發花生新品,讓氧化問題能夠被克服;「番荔枝策略聯盟」則運用催熟及全果冷凍雙技術,開發出鳳梨釋迦全果冷凍新型態產品,並將果品包裝朝即食性與方便食用的小包裝或截切,創新拓展市場。 ▲金柑策略聯盟共識多元加工研發與行銷計畫,調整市場結構與通路。(照片來源:農糧署) ▲番荔枝策略聯盟開發出鳳梨釋迦全果冷凍新型態產品與高端市場酒品,創新拓展市場。(照片來源:農業部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拓展外銷」強調全球布局,以採後保鮮連結冷鏈,提升國際競爭力為核心,主要措施包含外銷供果園登錄制度,導入條碼追溯等安全管理體系,由政府輔導農友、農企業、物流業等共同合作建立旗艦物流及區域冷鏈系統,從產地田間熱移除、包裝場預冷、物流恆溫運輸等形塑全程冷鏈貯運示範模式,藉以提升臺灣農產品的外銷競爭力。如「鳳梨策略聯盟」運用物聯網設備並導入集貨場健檢與改善冷鏈設備,提升外銷供貨及到貨品質;「香蕉策略聯盟」依外銷市場需求,規劃種植品種計畫生產,以達到總量管制,穩定價格;「咖啡策略聯盟」培育在地咖啡農從多方角度客觀品評出咖啡品質,提升國產咖啡競爭力邁向國際。 ▲鳳梨策略聯盟導入物聯網連結生產與流通,加上冷鏈設備提升外銷鮮果品質 ▲香蕉策略聯盟推動種植品種計畫生產藉以管制總量,透過鮮果與加工品穩定吸引國內外市場消費者的喜愛(照片來源:香蕉研究所) ▲咖啡策略聯盟從市場端的杯測技能切入,陪伴農友從種植面提升國產咖啡競爭力(照片來源:台灣咖啡研究室)   在農業三箭為基礎的行動整合主要以「合作共榮」為訴求,整合橫縱資源,擴大市場規模共創商機為核心。如「甘藷策略聯盟」由五大產區領袖自主合作成立,依照其功能與定位進行同業與異業結盟,並成立「台灣甘藷產業發展協會」,把台灣地瓜賣到全世界;而「大蒜策略聯盟」引入附掛式大蒜種植機及大蒜磨根機,解決大蒜採收面產業關鍵問題,除解決農業人口老化與缺工外,同時帶動產業價值與食品安全;「洋蔥策略聯盟」串連六家農會共同成立農禾公司,以公司經營模式與原有農會體系協力互補,共享倉儲資源、宣傳行銷,優化流通效率。 ▲甘藷策略聯盟搭配協會模式,採「結構創新」模式,把台灣地瓜賣到全世界 ▲大蒜策略聯盟引入引入臺南區農業改良場開發的自動化機械設備,藉以帶動產業產品價值與食品安全 ▲洋蔥策略聯盟透過鮮食產品搭配多元加工品,不同年齡層健康訴求攻掠消費市場 聯盟五大核心價值   農糧署胡忠一署長於109年度農產業策略聯盟相關會議中,揭櫫W.O.R.L.D.為農業策略聯盟核心理念,環扣內銷、加工、外銷產銷調節三箭政策,以強化聯盟運作績效、產業自主功能,提升產業競爭力等目標,激發聯盟自主性成長,藉以精益求精、共創價值。 ▲農業策略聯盟五大核心價值(農糧署製圖)

閱讀更多

專題推薦

專題文章

圖文懶人包

更多懶人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