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農業故事館 臺灣農業故事館

:::
同專題其他文章
智慧科技為農所用 高效、安心、低風險 智能機具 推動智慧農業的好幫手 智慧漁業 精準掌握餵食、投藥量 漁獲更安心 智慧家禽業 機器人讓雞運動免巡場 酪農的機器助理 照顧乳牛樣樣精通 農業物聯網 連結產地到銷售
分享至 line line

智慧漁業 精準掌握餵食、投藥量 漁獲更安心

這一塊一塊的區域不是池塘,是露天魚塭。  在全球氣候變遷下,永續生產的意識不斷提升,水產養殖相對於畜禽等有較佳的「飼料轉換率(feed conversion ratio, FCR)」,因此被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認為在養殖上可以投入較少的資源(2014),對環境相對友善。同時,魚類、海鮮又富含的優質蛋白質,再加上其老少咸宜的肉質口感,早已是國民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食材。

養殖漁領航產業 補足遠洋漁獲 

  近幾年,由於世界氣候異常導致海洋生態的改變,再加上過去遠洋漁業的過度捕撈,使得原本占最大宗的遠洋漁業產量不斷下滑。

       於此同時,養殖漁業產量卻逐年爬升,為了讓養殖業更有效率地提升產值,解決遠洋漁獲逐漸減少的現況,如何運用智慧化科技幫助漁民達到省工、省時,並提高年輕人投入養殖漁業的意願,幾乎是勢在必行。

智慧漁業從生產端帶來的變革—降低勞動力成本、提高產量

        迎接智慧科技時代的來臨,過去傳統養殖漁業中的勞力密集、人工管理流程都開始有了新的契機。透過精準投餵系統、水質感測機制,不但降低了人力成本,也有效落實預防甚於治療的魚池管理。

精準智慧化投餵

體長辨識系架構。        行政院農業委會水產試驗所助理研究員王郁峻表示,一般來說,飼料佔養殖漁業投入成本中最大比例。在養殖過程中,傳統的漁民會每日觀察水色,視飼料被食用的狀況來決定下一批次的投入量。

        通常,餵食的飼料量約等於魚體重的3~5%。但水池底下的生物狀況難以用肉眼察見,有時魚群會因生病而導致食慾變差、食量降低;又或者因為水溫過低,魚群聚集在池底休息禦寒而減少覓食,這些都會使得多餘的飼料量沉積於池底,造成水質的惡化進而使致病病原菌大量增生,最終導致魚群生病死亡。

        對此,精準投餵系統的發展可以更精確地了解魚群的情況。透過影像辨識技術、水上水下攝影機的攝錄設備,可以連續拍攝魚體影像,再視魚群的活動力判斷他們身體狀況,進而更準確判斷投餵量。

水溫、水中溶氧量、病原菌等自動化監測

    圖為水下活動力辨識系統平台。    在臺灣各地區的氣候變異下,過去漁民須時時觀察水中含氧量、水色等變化。寒流期間,漁民則要視情況準備禦寒措施,日曬過度時,又需擔心魚群中暑。這也導致養殖業者常常得日夜守著魚池,無法出遠門。

        除此之外,在養殖漁場上一個個日夜不斷滾動的水車,也是養殖業相當耗能的成本之一。為了維持池中適切的溶氧量,過去的漁民幾乎不敢任意關閉水車。

        智慧漁業將水質控制系統導入後,水池中感測器會 24 小時不間斷地監測水裡的溶氧量、溫度、酸鹼值、導電度、氧化還原值等數據,搭配水產試驗所開發之水中病原菌自動檢測系統。可以自動預警,當偵測到水質或病原菌含量異常時,即時應變。如此一來,有效落實池塘環境管理,就不用等到病菌爆發後才緊急投藥,有效落實預防甚於治療。

獎勵設施、設備 因應環境逆境

        為了鼓勵養殖業者導入智慧化管理系統與設備,農委會近年來開始補助智慧化養殖設備,並鼓勵養殖漁業藉由室內化養殖設施,來因應氣候變遷。

透過影像辨識技術可以捕捉辨識到不同體長的魚隻。        運用影像攝錄裝置、AI人工智慧與 IoT 物聯網技術的育成監控系統,不但能自動取樣、紀錄水中的魚蝦生長狀況,還能根據不同階段調整建議餵食的營養成分,提高產能。

        在人工智慧的分析和統計下,大幅減低了人為判斷的錯誤和取樣不足的落差,進而降低生產風險與勞力。對於未來可能面臨的糧食不足、人力缺乏問題不失為一短程解方。

數位服務的未來目標

        對於智慧漁業未來的發展王郁峻表示,在產品端的數位服務方面將運用數據資料蒐集建立起一套知識庫,讓漁民的經驗、知識得以累積、共享。透過群策群力的智慧,一起在全球環境快速變遷下共度難關。

 

▶ 延伸閱讀

 

受訪者/審稿人/圖片來源:水產試驗所企劃資訊組養殖漁領航產業 王郁峻助理研究員
 

其他推薦文章
返璞歸真,誓言讓臺灣糧食自足的張智傑
國際行銷不遑多讓 養蘭高手吳烈光
GIS地理資訊技術在農業領域上的應用成果
智慧科技為農所用 高效、安心、低風險
水果甜不甜?非破壞水果糖度檢測技術一「眼」看穿!
陪伴農民的良師 讓綠色農業成為永續產業